2016/12/02

四軸穿越 -之- 那些沒人教的事

2016 可謂四軸穿越的黃金年代,各式設備紛紛推陳出新,簡單採買零件就能自組一台穿越機,實現多年來許多人的 FPV 夢想,想像自己就是縮小版的飛行員,開著戰鬥機優遊於山林田野或是穿梭在建築夾縫間,這種豪情壯志以往只能在電影或是遊戲中體驗,現在只要花點小錢就能在真實世界親身上演,對於從小就懷著飛行大夢的我們來說是何等的興奮啊!

然而現實終究不像電影情節總能化險為夷,也不像遊戲可以重來,基本上只要一不小心就會招致摔機的命運,雖然飛的人通常沒事,但是半公斤的血滴子高速劃過天際,被掃到的話非死即傷,真的是非常非常的危險,所以要飛一定要到沒有人煙的地方,最好也遠離別人的住宅車輛或財產,以免橫生枝節。不久前台中綠園道已經立法禁止四軸飛行了,雖然目的是居家隱私,但就此遠離人群也是好事一樁。

會這麼擔心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我在 2016 可是一路摔到底,花了半年以上的時間解決失控問題,等問題找到了,機上零件卻又接連傷重不治而多摔了好一陣子,最後零件幾乎換新才能放心飛行,這時我的飛行熱情已經燃盡,該體驗的也都體驗過了,再沒懸念牽絆,興趣順利轉移到別的地方,甚至撥不出一丁點時間整理滿地的 RC 殘兵敗將。

最後一次在這裡把經驗和心得整理起來,有點像在寫墓誌銘,屍骨無存後多少還留個記念吧!

其實會失控的原因歸納起來不外:錯誤的配置、錯誤的期待、錯誤的安裝、以及受損的零件!

看起來都是老生常談,但魔鬼藏在細節裡,我就在這個循環裡燒掉熱情、青春和金錢。


 錯誤的配置

網路就能找到配置配線圖,連我都寫過三篇細述安裝設定過程的文章,網路上也有各式套裝零件可以買,但是裝起來就萬無一失了嗎?

DIY 的缺點就是沒人為整體搭配負責,有問題自己找,客觀環境得自己掌控,一旦超出硬體能力時怪天、怪地、怪人品都沒用,怪自己不用功吧!

記得前一篇文章說過,電變要用 20A 以上,3D 飛行才不會突然堵轉,當時以為這樣就不再摔機了,事實證明我錯了,三不五時還是會堵轉,連正飛都會,於是就這樣又摔了幾個月,直到某天腦筋才開竅,換上五吋槳就再也沒發生過了。

經過反覆驗證得到一個結論:20A 電變配五吋槳、30A 配六吋槳,這樣才是萬無一失的配置!

奇怪的是似乎沒人關心這個話題,甚至一堆入門套件都是用 12A 電變配六吋槳在賣,那是要他們去送死嗎?事實上這樣也能飛,尤其入門的人不會飛太猛、電池出力不會太強大,因此遇到堵轉的機率也小,但是飛猛一點問題就來了,很多人可能怎麼死的都不知道!所以穿越機用的 30A 電變都會標明競賽用,其實不只為了效能,催到極限時,電變功率不足馬上就會出問題,像我那台 DL265 使用六吋平頭槳,因為槳的出力太大所以經常堵轉,摔到柔腸寸斷。

後來開始流行 220 以下的穿越機架,最大只能搭配五吋槳,因此 20A 電變就可以勝任!但是 30A 會更好,像我用的這顆就很厲害,馬達全速正逆轉交替切換,電變只有溫溫的,而便宜的 20A 就會熱到燙人,可見效率更高。


錯誤的期待

通常不同廠牌的相似產品性能應該大同小異,可是有少數例外,假使沒有仔細看清楚規格以及能力範圍,沿用過去經驗來使用新產品,下場可能和我一樣淒慘!

話說 Devo10 改萬用韌體後可以使用四種不同的高頻頭,支援多種通訊協議,因而廣為流傳。過去我用克難方式外掛高頻頭,有的拆自玩具控、有的是購買專用模組,缺點是每個模組都要拉一支天線,四種高頻頭都裝就會有四支天線。幸好有人出了三合一、四合一高頻頭,這樣全部集結在一起,只要一根天線就好了,這麼棒的產品我當然也要弄一組來用!

改裝經驗豐富的我三兩下就裝好了,興沖沖帶著四軸到重劃區準備大顯身手空拍去,沒想到飛不到兩百公尺就失控,屢試不爽,一直摔到飛控掛掉還不知道為什麼!

為了增加訊號強度,甚至買了高增益天線吸在車頂上,希望遙控和圖傳訊號有更好傳輸角度,只是這一切仍是枉然,不僅摔到信心全失,也摔掉兩台四軸。

既然我已大量使用 S-FHSS 接收,於是又痛下決心買了一支二手的 FUTABA T8J 來測試!

原來,原廠控可以傳這麼遠,那個該死的三合一沒標明可以傳多遠,只有玩家自行測試出地面最遠 250M,這拿來穿越怎麼夠呢?拿來空拍更危險!都怪我對他期待太高了!

其實 T8J 算是 FUTABA 裡面的經濟型發射機,傳輸距離是最短的,但即便如此,地面仍有 680M 的實力。要玩穿越至少要有這種水準才夠啊!


錯誤的安裝

好像每隔一段時間我就會搞一次這種飛機,發生新手級的錯誤!

話說三合一高頻頭傳輸距離不到 200M,只好搬出最後一招,加掛功率放大器,只要接上電源,就有 2W 的功率放大了,比起 2.4G 受到限制的 100mW 那可是多了二十倍的強度啊。

這裡拿一個四軸電源板來供電給功率放大器(沒有濾波所以廢棄不用),然後把 DEVO10 原本的小黑豆按鈕改成切換開關,這樣就能隨時決定要不要開功放了!

然後在背蓋上面鑽洞,可以看到功率放大器的燈號,發射機輸出功率越強則藍燈越亮。剛開始先用 10mW 來試就夠了吧!

沒想到效果只好一點,最後開到 150mW,地面最遠只測到 600M 就不行了,後來在不同機子上甚至只有 200M 就摔機,就算換上號稱傳輸距離比 FUTABA 遠的 Frsky XSR 也只有 200M!

哀,怎會這麼遜呢,一點都不像別人的測試可以飛個幾公里遠啊,百思不得其解!

在 T8J 順利飛行的同時,對 DEVO10 還是不死心,又買了一片四合一高頻頭來裝,看看這次人品會不會比較好!四合一的理想更合理,把原廠高頻頭拆了之後,全部都靠這一片來輸出,這樣只要一根天線就搞定了!

只不過這些多合一模組還是一個樣子,傳輸距離超短,連續兩次之後我不覺得品質有好壞之分,而是他本來就只能這樣,這種東西只能給飛行距離不超過 100M 的微型機使用,其他場合用起來根本就是死路一條!

既然這樣 DEVO10 準備要扔了嗎?

不,天無絕人之路,在我安裝四合一時,忽然才發現我把功率放大器裝反了,這次安裝四合一時終於裝對了!

又一次菜鳥級的錯誤,我竟然把訊號輸入連接到天線端,難怪他沒有 2W 功放的性能啊。

還好放大器和發射模組都沒壞,正確安裝後終於有了天壤之別,10mW 加功放後地面無遮蔽可以穩定的傳輸 1.2Km,這是我在台中市一個人測試時所能找得到的最遠距離了。

關閉功放後,150mW 傳輸距離真的是短得可憐,超過 165m 就開始斷訊了,在這裡為那些沒安裝功率放大器的人默哀一下。

裝上功放後還有意外的收穫,就是以前用 S-FHSS 或是 Frsky 接收時,修改 ID 後經常就對不到頻了(即使發射和接收天線貼在一起也一樣),現在有了功放,ID 隨便設都能輕鬆對頻,看來那個多合一的訊號真的太遜了。


受損的零件

在我跌跌撞撞地找問題時,四軸機不知摔了幾十次,而且大多摔在柏油路上,可以想像戰況多慘烈。

期間 DL265 已損壞到無修復必要、DL220 摔斷側板上板、飛控摔壞兩顆、圖傳也壞兩顆(傳輸距離變很短)、CCD 也壞兩顆(用力壓住影像 IC 有畫面,沒按的話經常閃爍斷訊)、電池兩三顆、DV 一顆粉碎、還有其他林林總總難以估計,這些零件的損壞也影響到飛行安全,而且某些問題是飛到天上才感覺得出來,要找出問題真的耗時又耗力。

還好,使用 T8J 的時候還是讓我嚐到多次 FPV 的美妙滋味!

基於飛安問題,後來都跑到沒有人煙的重劃區來試飛,找到一個漂亮公園,還能試試膽量小穿一下。

台中新興的月牙灣景點也蠻特別的,可惜場地不大,一下子就繞到底了。

這只是建商的空地,照相要抓角度才好看,空中看起來反而多了雜亂的建築,沒有地面倒影那麼浪漫!

最棒的是花東旅行時它完全沒有漏氣,每天清晨一個景點,兩三顆電池,飛行兼拍照,視野倍增,樂趣倍增。

FUTABA 操控起來動作精準可靠,可惜傳輸距離還是有限制,像我住的民宿雖然離金城武樹只有 500M,但是飛在空中總怕遇到個萬一,結果飛得太保守,事後才後悔沒飛到上空繞兩圈再回來!

每每看到這段影片就會沉浸在幽靜空靈的氣氛裡,久久不想結束。

可惜真正飛行的時候沒這麼愜意,只想穩住飛機,避免任何衝動造成憾事,但是飛久了總忍不住狂野一下。

朋友看了上面影片還說我是飛空拍機,想叫我幫她外拍宣傳影片,其實這只是穿越機而已,沒有自穩雲台,攝影機也不夠好,但是外行人看起來就很厲害了。

其實把穿越機拿來空拍也不錯,從天空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世界,旅行起來更增一分樂趣。

簡單幾句把幾個月的苦悶之氣講完了,其實過程並不好受,有時心灰意冷,有時藍瘦香菇,雖然最終有個完美結局,但在過程中早已慢慢脫模,休閒的重心全部轉移到運動上面。

最後,竟連一丁點時間都排不出來給 RC,我想我是真正退模了,熱血全部流到另一個領域,有挑戰、有收穫、有健康、有精神、.....呵呵呵,這就是人蔘!




2016/05/11

四軸穿越 -之- 翻雲覆雨

歷經一番寒徹骨,接下來我已經準備好要享受梅花撲鼻的香氛了!

然而骨子裡潛藏的一點點傲氣+不安於現狀+反骨,我怎麼可能只看著螢幕乖乖繞圈圈呢,既然 2016 開始流行 3D 穿越,而我的設備也已齊全,怎可能不踹踹看呢!

3D 其實只是利用電變的反轉功能,讓馬達可以正反轉,等同於直升機的正負螺距一樣,這樣就能倒飛了,所以我只需要買 3D 槳,然後進 Blheli 和 Cleanflight 設定一下就好了,看起來只是小蛋糕一塊!

沒想到這個看似單純的簡單任務,卻讓我陷入有史以來最大的泥沼,整整三個月消磨掉我的信心與鬥志,越飛越不順手,越來越沒信心,問題沒搞清楚前根本沒勇氣飛,到了飛場也是草草放電測試一下就回家,甚至假日寧願躲在家裡聽音樂做運動,就是不想上場飛!

當然,會發這篇文想當然問題已經全部搞定,但在這之前經歷許多痛苦過程,全部都是莫名其妙的摔機、斷訊和震動,機子修復速度比不上摔壞速度,很多零件半死不活不知該換不換,就算換遍所有零件還是一樣不順!

看來用時間換取空間的策略是正確的,慢慢琢磨慢慢測試,終於隨著有史以來最濕冷的春天散去,我的 3D 飛行也瞬間豬羊變色,一夕之間把所有問題全部弄對,終於可以恣意翻滾,不再害怕!

原來,每次掉進絕望的深淵,都是自我缺陷的不足,RC 玩到深處,絕不只有表面華麗的飛行,更包含內部的每一個細節,唯有全盤掌控才能隨心駕馭。

先看看四軸飛行器的 3D 設定

Blheli 支援 Cleanflight 設定真是偉大的發明,插上 USB 就能把四顆電變規畫好,只要把馬達設成 Bidirectional 就能正逆轉,另外再設好 PPM Throttle 的中間點和上下極限,配合 Cleanflight 裡面開啟 3D,並且把 3D 油門範圍和 Blheli 對應好就好了! 

有趣的是電變和 CF 油門中點預設值都是 1460us,剛開始我就這麼用,後來跟隨 BorisB 的做法,中點設 1500us,上下範圍設 1000~2000us。

後期更換 S-FHSS 接收,透過 S.BUS 傳來的訊號最低只能到 1110us,因此只好把電變範圍改成 1120~1880us,而 CF 裡面則是設定 1110~1190,以確保電變能全力輸出。

當然發射機也要微調中立點和輸出比例,讓搖桿上下極限也剛好落在這個範圍才好。


在 CF 裡面除了打開 3D 開關之外,還要設定 3D 模式油門中點的緩衝區 (Deadband),當油門落在區間內會先降轉至 3D Deadband Throttle 的轉速,直到油門越過這個區域才開始反轉。這麼做可以避免搖桿在中點附近的跳動造成馬達頻繁切換正逆轉。

※ 早期 Betaflight 的 Deadband 動作方式和現在不一樣,此外 3D 功能在 2015 年底才逐漸受到重視,因此近來 Betaflight 頻頻改版,修正許多 3D 衍生的動作問題,直到四月初釋出 2.6.1 後維持了一個月沒有更新,因此建議 Betaflight 至少使用 2.6.1 以上比較穩當。(Cleanflight 1.12 的 3D 功能還不夠完備)

※ 寫這篇時,Betaflight 又更新到 2.7.0,應該表現會更好!

目前市面上的 3D 槳只有八吋和五吋兩種,250 穿越機只能用乾豐的五吋槳,比其他槳都貴,而且市面上很少看到,數量不多。不過為了確保 3D 順利,我還是先用專用槳。

又因馬達會頻繁正逆轉,子彈頭會鬆脫,所以必須使用防鬆螺絲。

Cleanflight 除了開啟 3D 之外,只能使用開關解鎖馬達,解鎖後油門落在緩衝區內才會開始慢轉,當然 Motor stop 功能也不能啟用,否則在緩衝區內馬達就停了!

硬體上和一般穿越並無不同,KingKong 12A 電變也能正逆轉,裝起來測試是 OK 的(只是很燙)!

憑著直升機的經驗大膽的衝上戰場,一般飛行都很好,但是倒飛就慘了,正逆轉切換的時候,很容易就翻滾墜地,一顆電池沒用完就摔斷七八根槳,從影片研究起來似乎是右後方#1電變沒有順利反轉!

回家徹底把線路檢查過,沒有漏電、沒有接觸不良,只是馬達摔久了有點沙沙的感覺,電變換了一顆新的(雖然看不出哪裡壞掉),馬達也換一顆新的。

不信邪再次挑戰,即使飛很高預留緩衝空間,但是翻滾時依舊不定時轉倒,難道是電變不夠力?

我的測試平台是 SPRacingF3 + KingKong 12A 電變的 GE260,看來應該先轉到配備 20A 電變的 DL265 (飛控是 NAZE32) 來測試才對!

DL265 飛起來果然不會無故翻滾墜落,看來電變性能與容量影響很大,但即使如此,反轉速度卻是時快時慢,四顆馬達也不一定能同時反轉,因此翻滾之後會稍微搖晃一下,沒辦法像直升機那樣做鐘擺,必須提早打動作,還要預留高度以備不時之需。

比較特別的是馬達反轉時圖傳畫面會閃爍,OSD 更會消失一陣子才重新出現,可能瞬間電流太大或是反電勢太強,將來用 FPV 飛行時要小心轉換過程的斷訊現象。

還有在倒飛時水平儀永遠無法水平,因此只能用 Acro 模式飛行,到現在還用 Horizone 模式穿越的人就死了這條心吧!

根據以往經驗,3D 等同於"很容易摔機",即使設備狀況改善了,光四顆電池就可以摔斷不少槳,乾豐槳的材質是玻纖尼龍,稍微碰一下馬上斷掉,雖然看起來很精緻,但實用性欠佳,看來我得準備大量備品才夠我如此的揮霍。

在此期間有件奇怪的事一直干擾我的測試,以前使用 Betaflight 2.1.6 的時候一切都正常,但是升級後卻常常無法解鎖,通常接電後我的警示燈會顯示紅色,但升級後卻常常跑不出來,因此無法解鎖轉動馬達,這要怎麼飛呢?

網路上沒什麼訊息,只好慢慢研究 Betaflight 到底做了甚麼更動,看到許多人都繞著 MPU 效能上打轉,原來大家開始不滿足每秒 1000 次的 Loop time,開始測試 2K 模式,而 Betaflight 也加入性能分析的工具,在 CLI 裡面輸入 tasks 就能看出各元件反應的時間,效能差的飛控可是不能貿然降低 Loop time。

NAZE32 效能如下:(2016/1/30 Betaflight 2.3.4)

SPRacingF3 跑 2K 效能如下:(2016/1/30 Betaflight 2.3.4)


雖然數值很多,但裡面只有 GYRO/PID 的時間最關鍵,因為通常它的速度最慢而且是飛行的關鍵項目。

NAZE32 的 GYRO 平均值接近 800us,F3 平均不到 300us,因此 F3 飛控板可以輕鬆的跑 500 loop time 還有餘裕,而 NAZE32 跑 1000 loop time 已經有點危險,萬一 CPU 遇到很多狀況要處理時,有可能延遲超過 cycle time 而遺失資料。

或許就是這樣,所以我的 NAZE32 老是無法解鎖,而 SPRF3 卻不曾發生過。

還來不及用 F3 印證前,我的 GE260 就因為配上 12A 電變經常翻倒而斷腳,這個細細的馬達架還打那麼大的洞,顯然這種強度難以支撐我的 3D 需求。

於是趁機把 F3 移植到 DL265 上,這樣應該可以安心飛 3D 了吧!

結果竟然和 NAZE32 差不多的感覺,就算是 2K 模式,倒飛後機身還是偶爾搖晃一下!

這下沒轍了,只好提高緩衝高度、動作放慢、盡量不要連續翻滾,哀,這樣 3D 還有什麼好玩呢?

此外隨著摔機次數一直增加,各元件也開始出現問題,後來已分不清是零件有問題?還是 Betaflight 有臭蟲?還是飛控板有問題?總之就是一直摔一直摔.....

一次的飛行可以摔掉這麼多,信心被消磨殆盡。

除了斷槳之外,馬達也折損幾顆、電池破洞、圖傳腦震盪頻率跑錯畫面閃動、攝像頭插座斷裂鏡頭搖晃、F3 通訊插座脫落最後飛控板腦死、一顆 NAZE32 插拔太多次 USB 脫落、機身震動極大完全無法抑制、遙控距離變短而摔機......

在這種混亂氛圍下度過了濕冷的春天,幾乎沒一次好好飛過,而且越飛越糟糕,幾乎忘了穿越的痛快滋味了!

把這段期間的摔機慘況做了一個整理,事後看來很刺激,但想想這過程中的我,內心是如何地煎熬地淌血!

還好骨子裡還有不服輸的個性,除了陸續補給備品外,也嘗試使用不同的零件來改善性能。

首先嘗試的是用一般槳來代替效率低落不耐摔又昂貴的 3D 槳,DL265 使用 6045 平頭槳性能出奇的好,平飛時寂靜平順,倒飛也還能爬升。

既然如此便買了一堆便宜槳來摔,然而這些便宜槳卻伴隨極大震動,就算是全新的也難以用膠帶平衡回來,甚至懷疑碳纖馬達臂已經變軟而全部換新,結果還是震到酥麻。

還好交叉比對後,發現只是槳有問題,問題出在他的材質特性和 3D 作業的搭配上。

便宜槳用的是 ABS 塑膠(例如金剛槳或是一對15元以下的槳),缺點是變形後無法復原,而我為了確保槳不會滑動,必須把螺絲鎖很緊,在鎖槳的時候總是扶著槳把螺絲旋緊,隱約覺得就是這個動作讓槳變形了。

解決方法很簡單,使用柔韌不易變形的 PC 槳就好了(就是比較貴的那種競賽槳),仔細用膠帶平衡之後終於可以調到滑順運轉,真是天和地的差別。

期間還出現接收距離變短的詭異情形,記得以前 Fsfly F701 接收機地面測試距離 350m+,空中飛過 500m,然而幾次飛約 300 米卻進入 Failsafe,最後抽絲剝繭,試了很久才歸納出 F701 變弱了,我猜是摔太多次把訊號放大器摔壞了,所以這顆只剩下一般衛星接收的傳輸距離。

遙控距離出問題時也曾懷疑過使用四年的 DEVO10,剛好今年出現三合一發射模組,想利用他改善原先拆自小四軸的陽春發射模組遙控距離不遠的問題外,還多一顆 CC2500 發射模組,將來就能使用 FUTABA 的 S-FHSS 傳輸協定,聽說效能和距離都更優秀。

更換當然不是問題,而 Deviation 從 4 月份的 Nightly build 版本就都加上了 S-FHSS 協議,也順便淘了幾顆迷你接收機來試試!

這顆超輕巧的接收只有 S.BUS 輸出,看起來就和 DSMX 衛星一樣的感覺,測試起來果然就是衛星的樣子,地面距離約400米,只比 DSM2 好一些,看來還是要正統的接收機才有訊號放大電路,才能有公里級的傳輸距離吧!

更換新系統時發現 S.BUS 的傳輸速度約 10~20ms,雖不算飛快,但是和 PPM 比起來可是快很多呢!

這個差異在很久之前就發現了,某次抓在手上測試時,忽然發現遙控速度怎麼這麼遲鈍,換上 DSM2 小衛星則速度明顯提升很多。

最後在網上查到一個數據,飛控板在讀取接收機 PWM 訊號時會取三次的平均值以消除干擾,而 PPM 更慘,需要經過 27ms 才有辦法完整傳輸八個通道的訊息,加上三次平均,那不就要 3x27ms 才能完成控制動作,這樣要飛快速 3D 或是穿越會有延遲不跟手的可能喔!

現在終於明白,遙控要快速只能使用 DSMX 或是 S.BUS 這兩種數位傳輸的方式,其他方法都不夠快。然而衛星通常沒有訊號放大功能,若要飛遠就需要完整的長距離接收機,眼前看來只有 FUTABA 接收並且用 S.BUS 輸出是最佳選擇吧!

說到這裡,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我摔個不停呢?

其實上面講的都有關係,首先是零件耐用度問題,因為摔機頻率太高,平飛時無故自己翻滾的大都是這個原因造成的。

再來是電變一定要 20A 以上才夠力,因為抓在手上快速切換正逆轉就可以讓電變熱到會燙人的程度,而且最好裝在機臂上散熱才夠快!

最後牽涉範圍最廣、問題最複雜的就是 Betaflight!

記得以前最喜歡用 Luxfloat 調 PID,容許範圍寬廣,隨便調一下就俐落好飛了,這麼好用當然一直快樂地用下去。

直到 BF216 升級到 BF220 之後卻常常無法解鎖,無奈之下才深入研究 Betaflight,翻了很久才看到一些眉角,主要問題出在飛控的效能上面!

原來 BF220 開始加入 CPU 過載保護機制,因為 Luxfloat 的參數用到浮點運算,雖然看來只多個小數點而已,然而對資源不足的單晶片來說卻會造成沉重負擔,加上 Betaflight 預設使用 1000us 的迴圈速度,如果又用 Luxfloat 就有點危險了。所以我的 NAZE32 無法解鎖(偶爾可以),而 SPRacingF3 則完全沒問題。如果飛控板有帶氣壓計和羅盤的話會更糟,即使從 CLI 關閉仍然會脫累系統速度,而我一向買的都是豪華版而且感應器全開!唉!

那為何大部分人沒事呢?

其實很簡單,NAZE32 不要用 Luxfloat 就好了!這是我卡關很久之後才發現的!

這段時間反覆研究 Betaflight 的文獻,以前覺得 2K 模式甚至 4K loop time 離我太遙遠根本不曾細看內容,其實 BorisB 一直都有提到加快迴圈速度之後各飛控板要如何調適的方法,通常 F3 飛控板都沒問題,而 F1 就要運用關陀螺、關加速計等手段才能跑 2K。其實 NAZE32 和 F1 大約同等級,會發生的問題也差不多。

使用 Betaflight 的風險之一就是使用方法和參數隨時在變,整理一下最近版本跟我 3D 摔機有關的項目:


2.1.6修正 Air mode 下會無限翻滾的錯誤
2.2.0加入 2K 模式
2.3.2修正 F1 板於 1K loop time 使用 luxfloat 同時開啟許多功能造成無法解鎖問題
2.3.3修正 3D 模式 Air mode 全油門輸出問題
2.3.4

3D 模式柔化 PID

修正中立點遺失 I 值問題

2.4.0

Configurator 直接改 Looptime 即可進入 2K,但 F1 板低於 1000 會自動關閉加速度、氣壓

及磁力計。

改善3D由逆轉至中立區轉換。

改善 Airmode windup 問題。

2.5.0減少馬達抖動
2.6.0

Acro plus 改成 Super Expo,此為 PID 的加速度曲線,動作快則 PID 累計速度變快。

Luxfloat 改成整數運算。取消 Yaw 的 D 值以提高效能。

2.6.1

加入VCP Passthrough,使用 Blheli144051 便能支援 Simonk bootloader 的四路

pass through 電變規劃。

Luxfloat 參數和 Rewrite 使用相同比例 (不能套用舊的lux參數)。

Horizon 預設值較靈敏 (Level D)。

2.7.0

移除 MW32 控制器 (只剩下 Luxfloat 和 Rewrite 兩種)。

PID 加速度改進。


上面是 3D 問題修正以及特殊改變的註記,其中最特別的是 Luxfloat 已經改成整數運算,而且參數預設值和範圍也調整和 Rewrite 一致,將來可以簡單切換兩種控制器來測試性能,而且不必擔心 Luxfloat 會影響效能了!

還有以前提過的各種低通濾波 LPF 設定也改動不少,基本上都用預設值就可以了,不大需要之前用的一些偏方。

另外還有多次效能提升和流暢度的改進,所以早期測試的陀螺反應較慢,現在測出來的數值又更厲害了。

上面是 F3 使用 Betaflight 2.6.1 測得的數據,GYRO 平均只有156us,最大值也才 207us,比起前面用 2.3.4 測得平均 258us 最大 360us 那可是減少很多喔,難怪 F3 現在可以直上 4K Hz,有機會再來試試看!

另外在 2.6.1 有個重大突破,一直到這個版本才開始支援 Simonk bootloader 電變的 BLHeli Cleanflight 調參!

本來這和我無關,但在頻頻摔機出問題的時候,想要再組一台性能機來交叉比對,因而選了一顆看起來相對便宜的電變,DYS BLHeli 20A,沒想到看起來已經安裝 BLHeli 的電變竟然不支援單線規劃,當然更無法利用飛控的 USB 連接電變了,因為這顆上面的 bootloader 是 Simonk 版本,後來才刷進 BLHeli,這種情形只能用 Simonk 的燒寫器才能更新 BLHeli 修改參數!

期間為了 DYS 電變買了 USBASP 來模擬 Arduino 連線 BLHeli,無奈新的 USBASP 在 WIN10 下只支援直接程式碼燒錄,無法連接 BLHeli。

後來又買了 DYS 燒寫器,只是想到改個參數就要拆機,而我在新飛控上都直接把電變訊號線焊在板子上,這樣設定起來可是非常麻煩的。

這台驗證機就這樣卡關兩個月一直沒組起來,還好這時盼到 VCP Passthrough 的功能,終於可以在 BLHeli 直接使用飛控的 USB 設定電變了,什麼燒寫器都不用!

在濕冷晦暗的春天中把這些問題慢慢統整清楚,這時心情也跟天氣一樣放晴了,苦悶了三個月之後第一次嘗到順暢的滋味!

開心翻滾之餘,甚至玩起自旋翻的把戲,因為前幾天剛好看到同學傳來柯奐辰的四軸練習影片,當時驚訝於他的馬達轉換如此迅速平穩,甚至可以做鐘擺和自旋翻,沒想到現在我也可以,只是最後還是摔機收場。

開心的事不少,最近到大阪賞櫻,順便帶了玩具回來,以前花很大力氣才能搞定的環景圖,現在按下快門一秒鐘就好了,還能拍全景影片呢,那天帶著他空拍應該很好玩吧!(不安份的心又開始蠢動了)

Post from RICOH THETA. - Spherical Image - RICOH TH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