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06

人生第一部跑車 -- Shimano 老鋼管

此跑非彼跑,不是大馬力的引擎跑車,而是靠雙腿燃燒脂肪的公路跑車!

現在自行車主流是鋁合金車架,高級的用碳纖,那為何人生第一台公路車要買又重又貴的鋼管呢?(雖然最近也有復古的鋼管車在小眾市場流行)


說來話長!(講古時間)


高中大概是人生最苦悶的一段時間,面臨升學壓力,學校塞滿各式學科考試,家裡隨時盯著考試成績,好像人生只有金榜題名才能活下去的樣子。

青春+叛逆+精力過剩+衝動+好奇+刺激+自信.....,於是在高一某個K書到2點卻還不想睡覺的凌晨,偷偷開著家裡的車子到台中市區繞一圈解悶,沒想到第二次開手排車就開得有模有樣(第一次是國三時老爸教哥哥開車順便讓我試過幾分鐘),沒想到越開越好玩,於是沿著台中港路一路走一直開到台中港去了!

可惜年輕沒經驗,忽然才發現眼前路上有一塊卡車枕木,來不及閃避就直接輾過去,結果後輪爆胎,車停路邊自己動手換胎。雖然程序都對了,但沒經驗的小孩就是拆不動輪圈螺絲(後來才知道人要站到板手上用力踩跳才拆得動),最後只好把車子鎖好丟在台中港,自己想辦法回家!

凌晨四點在偏僻的中港路上偶爾會有卡車經過,學國外電影招手搭便車都沒人理我(大概我是男生的關係吧),一路慢慢走到沙鹿已經天亮,進到一家計程車行跟老闆說要包車到台中市區,到家後搖醒睡夢中的爸媽說要付車錢(解釋了許久他們才會意),此時已經7:30快遲到了,趕緊收拾書包穿好制服上學去!

這天放學回家後父母不但沒有罵我,還慈祥的對我說:念書很辛苦吧,壓力太大不要悶在心裡喔!

原來這天老爸載著老媽頂著寒風騎了一個小時的偉士牌到台中港牽車,後來還到學校跟導師討論,結論是功課壓力太大,擔心我想不開會有什麼輕舉妄動,而他們能想到的就是物質上的犒賞,於是原本說好考試全班前3名才有的跑車就這麼提早到手了!(只不過後來高中三年似乎從沒進前過10)

這是 1980 年發生的事!

猶記得踏入車行的時候,老闆推銷說這台車架是最新款的非常漂亮,全車 Shimano 零件,鋁合金快拆輪圈,什麼都不懂的我當然說好,唯獨客製化的是我要額外的鬍鬚煞車把手!

整車要價大概6000多元,在1980年應該算是高級車了!

那個年代車行老闆應該沒聽過什麼是 Fitting,更不懂得依照身長挑選車架,只覺得車很大台,但身高有點不夠,所以坐墊都調最低,踮腳尖才踩得到地板(未下鞍座),至於把手高度則因為我拆了螺絲還是轉不動,所以從來沒調過。

雖然騎起來不見得符合人體工學,但是紅色跑車非常吸睛,騎車上學很是瞎趴。

記得當時看了一部自行車勵志電影 Breaking Away(告別昨日),熱血當下常把車子扛到房間打磨到發亮、調整鋼絲讓輪框幾乎沒有任何偏擺、轉軸經常上油,上到棘輪空轉時幾乎沒有搭搭搭的聲音。於是唸書唸悶了不再偷開車,而是騎著小紅跑車,無聲無息的滑行於台中暗夜中!

熱血青年當然會不甘寂寞的挑戰自己,當時騎上大肚山不算什麼,某次假日挑戰中興嶺,年輕人靠著一股狠勁就衝上去了,但是回程下坡就恐怖了,一路緊抓剎車還是衝不停,又怕煞太猛燒輪框(奇怪的想法),就這麼高速衝下山,終於在一個濕滑的轉彎處滑倒了,在地上滑行幾十公尺才停下來,還好當時沒有任何車輛經過,不然恐怕凶多吉少!

自此之後我便不再上山,但這次教訓讓我學會如何有效的分配剎車力量讓車子快速煞停,還有在轉彎時使用剎車不能前重後輕否則容易翻車,這對往後騎機車也有非常大的幫助,可以煞得又快又穩。

滿18歲後我的自行車生涯就中止了,有機車騎怎會想騎腳踏車呢?

於是小紅跑車就此被冷藏於地下室,歷經數次滅頂(抽水馬達故障),期間曾經重新換過輪胎,又因踏板螺絲踩斷而中止,就這麼過了30幾年。

年紀大了之後,為了維持體能與精神,周末慢跑的習慣維持了許多年,2016 終於買了一支運動表,從此運動量直線上升。

無奈中年人體能有限無法天天跑,後來發現騎車可以鍛鍊心肺,也可以舒緩跑步對小腿和腳踝肌肉的壓力,因此慢跑和騎車交替運用,這樣便能維持經常運動的狀態。

以我的個性是不會去翻修這台老鋼管的,丟在陰濕的地下室30幾年,輪胎早已龜裂,誰知道轉軸機件有沒有鏽蝕呢?更何況契型踏板固定螺絲早已過時,能不能用還是個問題呢!

一切都是好奇心強大的哥哥的關係,他在 2016 受到我的洗腦後開始瘋狂運動,跑步、游泳、World Gym 之外還買了部 GIANT 碳纖公路車,大概想找我一起騎車吧,於是抬出老鋼管,跑了好幾家車行找到契型踏板螺絲,也幫我訂好了內外胎,此時的我只好開始動手整理老紅跑車。

大概以前機油上得太厚重、或是以前的零件用料扎實,雖然泡過幾次水(全淹),又在陰濕的地下室待了30幾年,但是所有轉軸和零件都沒有生鏽跡象(只有電鍍層和鋼絲生銹),輪胎依舊保持滑順無偏擺的狀態,只有剎車和變速鋼絲沒那麼滑順而已,上點油清洗一下竟然一切運作如常,輪軸磨擦阻力極低可以空轉好幾分鐘,真是太神奇了!

除了輪胎之外還需要更換的是牛角握把和纏帶,記得當年嫌鬍鬚剎車礙事被我鋸斷換上橡膠牛角套,如今橡膠硬化龜裂只好換新,還好新式零件充足又便宜。

既然動手了,索性把當年一直困擾我的坐墊高度和把手位置也一併改過!

龍頭由 12CM 改成 8CM 長,藉此縮短伸手距離。

座管使用加長型(以前超短),以因應正確的調車方法抬高座椅高度,順便換個矽膠座墊!

第一次騎發現座墊和把手距離還是太遠,騎起來很累,於是又把座管改成分離式配上座管夾,把坐墊由後伸反轉成前伸,如此便能大幅拉近把手和坐墊的距離。

前後折騰了一個月之久,35 年的老鋼管總算重出江湖,神奇的是剎車皮還是原始零件,雖然剛開始有點澀澀的,但是磨幾次後功能就恢復正常了。

至於變速器就沒那麼精準了,扳動搖桿常常一次跳兩三齒,很難像現代的定位變速那樣準確的一次升降一檔,不過倒還算是堪用的程度。

Run-in 過程還發現路況不佳會震到手痛(要帶手套)、自行車道沒鈴鐺很難閃人、騎車沒安全帽有風險、屁股磨久了會熱熱的(要穿車褲)、夜間騎車沒閃燈很危險(尾紅燈和前大燈)、騎車時間長很容易脫水(需要水壺架+水壺)、路上要調車修車沒工具做不到(自行車工具組)、萬一破胎消風又在山上需要打氣筒(迷你打氣筒)、工具太多需要防水置物盒、手機放在褲子裡沒辦法導航(需要手機架),光這些配件就讓我糊里糊塗花了好幾千!

台中市區位於盆地中央,四周有各式丘陵山脈,要騎遠幾乎都需要爬山,而我最喜歡去的地方叫望高寮,位於大肚山的陵線上,可以俯瞰整個台中盆地,風景優美,但是每次騎著老紅爬向上路卻比先前騎小折來得辛苦,齒比切到極限大腿還是很吃力!

原來,早期的變速系統段數不多,因此公路車設定為前齒盤 48+40,後飛輪 14~28 五段,適合一般道路使用,但是爬山會很累、下坡又騎不快!

除了爬山之外,還有更嚴重的問題伴隨,因為擔心老鍊條上的一個裂縫禁不起未來的狠操,於是換上新鍊條,然而自此之後只要用 14T 飛輪重踩就會跳齒!

原來這就是齒盤磨損的徵兆,齒盤和新鍊條的齒距不合所以會跳齒,雖可換回舊鍊條,但我在打鍊時弄丟了一截,鍊條短到快打直了!

看來非換飛輪不可,於是著手研究各種升級途徑,然而辛苦的過程這時才開始!

老鋼管那年代一律使用鎖牙式飛輪,現在還有鎖牙飛輪可選用,但是齒盤最多8盤,而且齒數大多還是 14~28 齒,極少數小齒盤有 13 齒,若要爬山則有超大的 34 齒盤,我挑便宜的 Shimano MF-TZ30 6速鎖牙飛輪(14-34T),驥望新飛輪能攻克台中各式山峰!

輪子拆下來,第一步就卡關了!

因為飛輪需要專用套筒才能拆卸,買了套筒竟然塞不進去,研究之後才發現 Shimano 鎖牙飛輪有兩種套筒尺寸,目前市面上的飛輪或工具都是大一號的套筒(外徑20mm),早期 80 年代的規格小了一號,實際量起來只有18mm!

翻閱各式文件,絕大多數都沒有標示尺寸,多方推敲之後只知老套統早已停產,市面上流通的都是新規格,甚至跑了幾家老車行都說沒這種工具!

就這樣又卡了一個月,好不容易在 e-Bay 查到國外有流通的工具(僅憑照片尺寸判斷),最後發覺應該是國內建增公司生產的FP04,寫信給原廠,他推薦的一個經銷商還有貨,一顆300元。

幸運的是我在收到這封郵件的不久之前,無意中看到 Youtube 的一段影片,教人如何不用特殊工具拆解鎖牙飛輪,看來不必買只會用一次的套筒了!

方法其實很簡單,首先把軸承蓋上的兩個凹洞順時鐘旋轉就可打開軸承(曾經逆時鐘試過難怪打不開),拆下飛輪的時候小鋼珠散落一地(反正不再需要了),接著用水管鉗逆時鐘就能轉開,就這麼簡單!

五速飛輪搭配的後叉寬度是120mm,軸心長136mm,加了墊片勉強撐開塞進六速齒盤(多了7mm),左右兩邊只能吃到一點點固定寬度。

於是又換上 145mm 快拆軸心和快拆桿,利用螺絲墊片把後叉撐開以免車架磨到齒盤,終於把六速飛輪卡進去。

問題又來了,舊式後變速器根本切不過去 34T 齒盤,導輪直接磨到齒盤,於是又得升級後變!

傻傻地買了超便宜的 Shimano Tourney RD-TY300 後變,幸運的是它配的就是長腿導桿,唯有長腿版才能配爬山齒盤。

不幸的是新變速沒有附轉接座,只好再買勾爪定位片才能安裝!

沒想到牽一髮動全身,原本想改善一點性能的念頭,竟是這般拖磨,卻也因此讓我學習到自行車的各種規格和用法,當作繳學費就不覺辛苦,將來維修時也能駕輕就熟!

新一代的變速和飛輪果然進步很多,換檔動作明確快速,內導輪直接壓在齒盤上,變速容錯空間非常大,只要靠近某個區域,就會穩穩地鎖在那個檔位,難怪定位變速器可以切換那麼多檔位不會出錯,而我也終於體驗到非定位變速器一次只升降一檔的樂趣!

既然爬山飛輪都裝好了,趕緊來去挑戰山路吧!

第一次先挑戰彰化 136 縣道,雖然爬上去了但有點勉強,而大腳爬山時腳踏板固定螺栓也不時發出蟋蟀聲。

第二次挑戰太平九層頭,平均6%的坡度,最陡的地方可能超過 20 度,騎到兩腿僵硬氣喘吁吁,終於還是下馬了!

看來只換飛輪還不夠,連大盤都要升級才行,不然台中還有那麼多山路要爬,而踏板的蟋蟀聲也超極大聲,能撐到什麼時候都難說,於是老紅繼續往終極升級的目標邁進。

公路車爬山通常只用 CT 盤 (50/34T),但是最終極的手段就是換上登山車用的大盤 (52/42/30T),這樣最終齒比小於1:1,再也沒有山路可以難倒了吧!

不過若要換大盤就得連中軸(Bottom Breacket)一起換掉,不然老式踏板早已沒有零件可以搭配。

就這樣又陷入規格研究的頭痛時間!

高級車都用一體式大盤,大盤和中軸連在一起,需要搭配專用的五通BB才能安裝,也要專用工具才能拆裝,這個我就不考慮了。

分離式大盤又分四方孔、八爪、十爪幾種BB,比較一般的等級都用四方軸BB,看來用四方軸就對了。

但是選擇BB時軸長又分好幾種,天啊,先不管這麼多,挑一款便宜的 DRIVELINE DURABI 三盤式大盤組52/42/30T,搜出資料顯示 Chainline 45mm,經過一番複雜的推敲,選擇了軸長 118mm 的 CHIN HAUR 鋁合金雙鋁蓋 68x118mm 四方孔卡式培林BB,沒有經驗也沒有實物可以參考,只好買來嘗試錯誤了。

接下來開始分解35年不曾打開的老BB,沒想到泡過幾次水的鋼管只有少許的銹跡,螺紋完好一點都不卡,碗蓋敲對方向就開了!

因為有買卡式五通拆裝工具,BB安裝過程非常順利,唯獨大盤裝不上去,因為沒有買拆大盤工具。

拆裝大盤需要退大盤曲柄工具組,以前看不懂,拿到手上看看就了解,超大的六角板手用來鎖螺絲將大盤(踏板)壓入四方軸內,要拆的時候先拆螺絲,再將工具另一邊鎖入大盤(踏板),然後用中間的螺栓頂出四方軸。

四方軸的大盤深度可以靠螺絲緊度來調整,我很用力的鎖到底了,Chainline(中間齒盤到軸心距離) 大約是 47mm,大盤好像突出一點,不過就算要內縮好像也沒多少空間可以縮了。

後飛輪 Chainline 量起來大概 43mm,實際上看起來大盤大概外移了一個齒盤的感覺,結果前面最內盤差不多正對後飛輪中心,前大盤不能搭配飛輪的最內兩盤,硬上鍊條就開始磨大盤。

換BB縮短軸長可以改善,不過將就著用好像也沒問題,反正最大盤不會拿來爬山,而最小盤正對飛輪中心,爬山的時候上下切換都很便利,只要自己注意就好,變速器不用精準的調整,這也是非定位變速的好處!

換大盤衍生的後果就是必須同時更換前變速器,反正老變速早已彈性疲乏了,之前很難變到內盤,放鬆又不易彈回外盤,此時正好一併換新!

前變速依舊挑便宜的 Shimano CLARIS FD-2403 3x8速 耳掛中變/前變,挑耳掛型才可以選用鋼管車管徑適用的轉接座 KREX 鋁合金超輕 前變轉接座 28.6mm

沒想到裝上之後卻不能變速,因為舊變速器內建變速線擋板,而新的什麼都沒有,只好再買 28.6MM 轉接座 導線座,雖然拉線角度有點斜斜的,但切換還算順暢。

折騰這麼久,還沒完喔,最後還要調整鍊條長度,前後都入最小齒的時候鍊條不能重疊摩擦才完成。

(網路看過照片,門市展示車也看過,竟然讓鍊條疊在一起,那不是自我消磨嗎?)

自此神功大成,35年老鋼管重新上路,我也享受新零件帶來的便利,四處找路探險!

過去覺得開車都嫌遠的地方,不覺之間竟然落入上班前的晨運範圍內!

假日更可以來趟新鮮之旅,四處探訪未竟之地!

背著相機,沿路捕捉可遇不可求的明媚風光。

播著音樂,配著呼吸,腦筋因為有氧而清晰。

一邊觀察過境風景,一邊呼吸清新空氣,往往工作或是生活問題就此輕鬆想通解開。

自從老紅重出江湖之後,月騎量都超過 300 公里,只是騎久還是有點不順手,最大問題就是把手和座椅的距離還是遠了一點,因此常常抓在平把的位置。

為何我想盡各種終極手段縮把手、移座椅,結果還是不夠呢?最大原因就是車架太大,而且真的超過太多!

有多超過呢?簡單來說,下鞍座站直的時候,胯下剛好頂著上管!

其實近代自行車非常專業,買車要先量身高、胯距、腿長、臂長等參數,再來挑選適當尺寸的車架!

看過幾乎所有公路車照片,很少看到像我這台的車架幾何,最明顯差異就是大盤下沉量、還有後輪與座管的距離。

先進的公路車架都會讓大盤下沉,低於後輪軸心,這樣腿更容易伸展、也不需把座墊拉那麼高!

另外還把後輪盡量靠前貼近座管軸,這樣屁股更接近後輪,踏板90度前伸的位置靠近重心,站起來抽車比較穩定,而且身體重心更容易前後調整。(這是我自己的觀點)

拿捷安特新出的旅跑車 Contend SL 做比較,其實前叉龍頭和座管位置都一樣,但是大盤明顯下沉,而軸距也縮短許多!

實際測量結果比一下就知道,我這台車架上管 56cm,至少身高 180 以上才適合騎(我現在174),跨距甚至比最大號車架還高!

有些車型規格寫得比較詳細,像我的前伸量 395mm,也比一般車種更長!

簡單來說我這台老紅本來應該是給老外大傢伙騎的,對我來說至少大了兩號以上,難怪設定很難調,而我在爬山的時候重心也很難前後調動紓解肌肉壓力。

網路上有專門的設定計算器,幫你調出適當的騎行設定。Fit Calculator

紅字是大改完成時測量的,覺得握把太遠,於是再改 32mm 超短龍頭,縮短龍頭以彌補上管太長的先天缺陷,藍色是改過之後量的。

改完之後騎起來更順手了,雖然坐墊位置偏前以至於踏板角度不甚理想、爬山可能吃力了點,但至少握把抓得很輕鬆,長時間騎乘不會腰酸背痛。

可惜一體式龍頭換成立管轉接座,增加厚度之後會磨到變速撥桿,還好不是大問題。

有了終極配備,某個周末鼓起勇氣前進新社,走的是北田產業道路,一路快意超車,非常開心。

只是沒算到路途這麼遙遠,終於在最後一公里最陡峭的路段用盡力氣,停在路邊喘息。

看著剛剛超過的人們一個個再度擦身過去,就算再次嘗試也只多騎幾百公尺又投降了。

原來,運動補給與能量分配又是一門學問,怪我前面出力太大,中途又沒有補充能量,騎到這裡已過90分鐘,體內肝醣消耗殆盡,此時就算有了登山神器,沒有力氣只能在路旁嘆氣。

還好休息一陣子體力恢復,沿路參觀新社花海,騎車不會塞,是另一種愜意!

住盆地中間的好處是爬山後可以輕鬆返航,玩累了就輕鬆滑回家。

自此之後,出遠門騎車或是跑步前都會先補充養分,行囊塞個能量包或 BCAA 待命,運動一個小時候開始補充,結束後再補個 BCAA 以減輕乳酸堆積。

算算改到這裡,花費早就超過一套便宜的公路車了,而且鋼管車又重又無法吸震(其實全配也才12.7Kg),這麼改值得嗎?

凡事都不能從單一面向來衡量一個事物的價值,期間光學到的知識已價值不斐,看到美麗風景後更覺不虛此行!

可惜老婆無法適應長時間坐在自行車座墊上,美麗天涯也只能獨行!






自改裝開始到目前為止,老紅跑了 1153Km,意猶未盡,繼續揮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