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15

台中BRT半日遊

選舉結束,相關的選舉語言應該消失了吧,別再說...

BRT只做半套?

→ 台中BRT有優先控制、有專用道、有站外收費,請問全套還有甚麼?你打算怎麼做?

BRT都優先控制了卻還要等紅燈?

→ 不等紅燈在技術上絕對做得到,但是側向車流會被徹底犧牲!如果嘴砲大神可以在不增加費用的條件下讓他全程無須停等紅燈,而且不影像側向交通,相信交通局長非你莫屬,不,全台灣所有縣市都會高薪請你當顧問,而且世界交通獎一定頒給你。

BRT沒有全面測試完成就倉促上路?

→如果專用道鋪好卻沒辦法驗收通過,在那裏放空半年任憑快慢車道塞車,那麼還沒選舉交通局長就會被轟下台了!

(現在反而覺得敢在還沒驗收就讓他上路的官員,才是真正有Guts,真正勇於面對並解決問題的人,而不是卸責功夫了得的狡猾政客)

BRT花費驚人的20億只做出雙截公車?

→如過這還不叫省錢,那麼花一千億做捷運或是像高雄花200億做輕軌會更省嗎?

BRT的白海豚車站竟然是天價的800萬元,一定被A很多齁?

→你應該去高雄小港公車轉運站看看,依照你的邏輯那裏肯定被A更多,連站外收費都沒有就花了1700萬!

BRT佔去原本一車道,現在每天都會塞車12~15小時?

→看來某人的標準可能是時速低於60公里或是一個綠燈無法通過超過3個路口叫做塞車,因為我不管早上、中午、晚上經過台灣大道都不曾這樣塞過,看來我的標準太寬鬆了!事實上,我的親身感受是台灣大道的旅行時間越來越短了。

BRT刷卡感應太慢、常常誤扣款?

→這和BRT政策有何關係?驗收完成前你應該揪團到承包公司門口舉白布條抗議才對!

BRT專用道應該改做公車專用道,根本不用做BRT?

→說這話的人應該沒去台北坐過公車吧,不同路線的車子要排隊依序入場,前面的車沒走後面就塞車,一堆人在車站目光交錯引頸尋找自己的班車,相信這樣的車站肯定比現在更擁擠,於是乎新市長還沒上任就想拆!

現在討論BRT適不適合已無意義,都已經做好上路半年了,10月份BRT運量達到135萬人次,比9月增加了24萬人次,使用率一直快速的增長,可見民眾接受度極高,而且越來越會利用BRT做市區旅行,看來BRT是非常成功的,假如這135萬人做普通公車或是自己開車,那麼台灣大道絕對比現在更壅擠無數倍,絕不可能看到疏鬆的車道。

既然BRT這麼成功,12/7趁老婆出國不在身邊,獨自一人做了一趟BRT之旅,看似上了軌道的BRT營運,卻是俯拾皆是各種瑕疵,哀,承包商是不是又想跟以前的幾個標案一樣,擺爛混過去了事?記得9月的時候曾經說過,最快年底才會驗收,現在看來似乎還差得遠呢!

一早騎著iBike來到茄苳腳站,終於看到資訊看板顯示預計到站時間了,不過那個收費閘門怎麼有的開著有的合起來,半年了還無硬不起來啊!而且不只這一站這樣,沿途經過秋紅谷或是東海別墅站都一樣,沒有一處是完整的。當然,月台門更不用提了,只有少數地方看得到,大部分的月台門都龜縮藏起來!

當然那個被罵到臭頭的感應器還是慢半拍,不要刷太快、不要靠太近、不要....,總之慢慢刷多刷幾次是刷得過啦。倒是有的感應器甚至連螢幕都不亮,有人刷了好久才發現沒通電!

第一班車來了,人滿為患,不趕時間的我馬上改搭下班車,果然下班車很快就來了,車上人數只有前班的一半不到,這是我觀察許久得到的經驗!

因為人少終於可以站在駕駛後方觀察BRT的精髓--優先控制,儀錶板最右邊就是優先控制顯示面板,上面有前方路口的名稱、燈號及剩餘秒數,還有建議行駛車速等。

才剛站好拿起相機錄影,馬上就看到優先控制的強大火力--紅燈提早30秒結束!

看看車上紅燈剩餘秒數從38直接跳到8秒,外面的行車倒數器也是倒數到28秒就變綠燈了,真的讓BRT優先了!

可是優先這麼多,那健行路-美村路的車子怎麼辦?假日這兩邊塞車的車陣都會排列綿延超過一個路口,如果綠燈少掉30秒,那後果...? 記得先前聽說優先控制只會短暫的縮短紅燈或是延長綠燈10~15秒而已,竟然看到30秒的,更何況這台車馬上在忠明國小站就追上前車了,照理說應該取消優先控制來拉開班距的,結果是優先通行讓這台車瞬間追上前車。

哀,對於目前的優先控制心中先打上一個問號?

接下來繼續錄影,看看優先控制的黑盒子在搞甚麼鬼。

果然不出所料,之前說過公車動態系統有100分和60分兩種等級,這裡看到的當然是比較X的那種,都離開市政府站好一陣子了,還顯示前方路口為文心路,還建議10公里車速進站咧!還好司機有人工智慧,沒被騙到,相信各位BRT駕駛都不會太認真看待這數據吧,當時我天真的這麼認為!

看到這裡不禁搖頭,車子定位不準要怎麼優先控制呢?等到下個路口連上線後只剩5秒鐘就通過路口了,怎麼做出提早10~15秒的綠燈延長呢?難怪我常常看到BRT在進站前的一個路口被紅燈攔下,還真的常常看到呢!

沒想到才上車沒多久就發現這麼多問題,我還是按計畫在秋紅谷下車照相,慢慢欣賞BRT的奇妙經驗!

這站進出的人最多,聽到許多第一次嘗鮮的話題,基本上都是笑呵呵的遊客,可是我卻笑不出來!

因為想等人少再上車,因此在站內等了許久,剛開始依照資訊顯示看板指示放鬆心情等車,隨手拿出手機查查APP公車動態,怪怪,不管等公車、搭公車還是iTravel都顯示大約在11:00才有BRT進站,然而站上資訊卻顯示約49分就有BRT到站。

果然在資訊看板上顯示的到站時刻比APP準,51分的時候就有一班車到站了。


這班車人太多沒擠上,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這時APP還是顯示約11:01才有車子到站,而站上資訊剛開始還正常,後來就一直走鐘亂跳,搞得我不敢再相信他的資訊!



哀哀,測試也測半年了,越來越無言!

來到風景優美的東海別墅,這站是最早完工開放測試的,記得那是一年前的事了,過了一年,這裡的閘門和月台門也還是掉漆,大家好像早就習以為常了!

風景優美之餘,看看中港路被BRT占去一個車道後,塞車有多嚴重啊!

這次坐到台中客運的車,駕駛看來很老成,應該很有經驗吧!

沒想到短短路程裡就發生兩次車門夾人事件!

第一次是秋紅谷站,入站也好一陣子了,司機關門準備在黃燈前衝過路口,這時聽到後方乘客大喊,原來有行動不便的人還沒出去,車門就關上了!

第二次是在頂何厝站,入站停車約1~10秒司機就匆匆關門加油門起步,聽見大叫才緊急剎車,又夾人了!

兩次都是司機趕著衝綠燈而沒注意到還有人要上下車,不僅危險反而更慢!

一直不解這司機為何這麼匆忙,無意中又看到異象了!

原來車上顯示前方路口剩餘秒數是不準的,顯示燈號和實際燈號也不盡相同,難道就是這樣才讓司機患得患失嗎?

哀哀哀,短短半天旅程就讓我發現這麼多問題,其實老早就發覺優先控制不對勁,甚至前後路口燈號相反的離譜情形也遇過,這個BRT的靈魂似乎常常撞牆或是出竅,號稱智慧運輸卻無法動態點滅BRT專用時相,讓一大群車輛擠在路口空等15秒!

看來若不是包商無心改善,就是本身能力不足以承包這等工程,這是要如何驗收啊?


萬一包商不堪虧損打起行政訴訟(這些上市公司常常打這種官司),那這戲還得等很久才看得到結局呢!(慶幸當時有試營運的政策)

還好選舉結束了,不然不知會有多少人因為包商無能就否定BRT的政策呢!



2014/12/04

我的 V120 人生

半年多沒貼直升機文,一方面是 V120 在我的調教之下已沒多少心得好分享,再則是成長曲線已趨於平緩,進步越來越慢。況且我不是那種追求完美的人,飛行只是靈魂的解放,完全沒有章法套路,技術和一年前比起來也沒進步多少,當然就提不起勁寫新文!

不過沒寫不代表冷淡,每個禮拜依舊熱血的飛個兩趟,一次帶上8顆電池,這可讓每台機子各飛兩次。因為對 V120 太熟悉、太放心,神經已經鬆到沒有半點牽掛,想衝就衝,要摔就摔,不想摔也摔,感覺摔機次數比以前有過之而無不及,一顆電池平均摔超過一次以上,簡直是摔到深處無怨尤,只因我摔不怕!

雖然有離合器加持,但也不是金鋼不壞,摔個十幾二十次多少會壞一兩個地方,目前統計起來壞最多的是主齒輪,摔久了齒輪會越磨越糟,哪天看不順眼就換掉(聲音太大、阻力太大)。其他零件如腳架、塑膠傘齒可以撐久一點,懶得換就硬撐,心情好就換。

不過最近手氣比較背,同一天摔斷兩隻尾槳夾,換個舊槳夾後又在飛行中爆珠,還是乖乖換一組新槳夾好了,倒是新的間隙比起兩年前的小非常多,看來操控精度應該會提升一些。


其他零件就少換了,像主橫軸,機身這種東西都沒換過,整體維修成本極低,所以現在不再那麼克勤克儉,該換就換掉。

雖然有人說 V120 零件不比 450 便宜,不過我覺得摔 10~20 次才換個小零件,平均摔一次5元10元錢會貴嗎?450摔一次雖然可以只花100~200元打死,但是馬上就要打包,回家還要花費許多寶貴的時間拆裝調教檢查,下次才能安心上路。而我的 V120 只要撿起來就能繼續飛,那種不被中斷的奇蒙子無價!

我自覺 V120 的問題都被我抓出來了,依照我的經驗來調校維護應該能飛得很好,不過好像還是很多人達不到這種輕鬆快意的境界,看看 RCGroups 上面的討論串就知道,到現在還有人被跑尾、傳動軸震動過大困擾著,當然還有更多人不滿於 1S 動力,認為 2S 才夠飛 3D 云云!

呵呵,這些早就不是問題,不過日常保養修復過程中仍然隨時要面對他!

跑尾不是華科爾專利,尾槳負荷不了的時候連 KBar 也會跑(只是出現時機延後很多),重點是尾槳出力如何調整到最佳位置,兩邊出風量要足夠但又不會重拖,還有拉桿活動範圍內也不能有干涉發生,此外把旋翼轉速拉高或是尾管加長也能提高效能。

傳動軸不必在尾管中間套一個軸承或銅套,只要傳動軸校正夠直、齒輪咬合均勻滑順、尾軸拉直、尾槳平衡做好,任何轉速下尾巴都可以不酥不麻,調得好甚至幾乎沒有震動!當然,沒有人會動不動就把稍微彎曲的傳動軸淘汰,彎曲的軸如何應付高速運轉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拉直,神功練成可是一輩子受用無窮啊。

至於動力問題,減摩擦、減接點阻抗、減重量,這樣就夠了,1S 也能飛得嚇嚇叫。同樣的,這些技法也可以受用一輩子,沒有解決問題硬是升級 2S 只是讓問題沉到水面下而不是真正消除,他仍會躲在暗處消耗你的戰力。

最近拍了一段影片,1S原廠馬達(重繞線),舊原廠電池(新的已不再粗勇),即使此時已摔得亂七八糟、傳動軸卡卡、轉動聲響巨大、尾伺服抖得不像話、尾管扭曲,1S 動力還是能輕快地翻飛,這就是我一直離不開 V120 的原因。

影片標題揭露了一個困擾我許久的問題:精度!

一直以來都秉持著荷蘭人的勤儉精神,能修決不換新、能用就撐著用,然而零件的虛位和間隙越來越大,雖然可飛但卻很難準確操控,特別是十字盤控制!

記得以前我還曾將 V120 降落在一根柱子上,曾幾何時,現在不僅很難控制定點位置,連高度都不易掌握,3D 都在亂飛看不出問題,可是像鐘擺的定點與回彈就常常控制不準,鐘擺變成畫八字。

原因何在?我認為大部分是螺距間隙造成的,因為塑膠十字盤摔不壞,用了兩年還在硬撐,球頭間隙大到全轉速會噴拉桿,結果反裝拉桿又能繼續用下去,只不過間隙就此越來越大,大到航線飛行都控不準!

最初的解決方法是加大指數曲線到 50%,至少停懸修正可以和緩一點,只不過操控感覺像是隔層紗,不怎麼稱手。於是換上子彈槳來壓縮螺距間隙,看似改善問題但卻留下不小的搖桿操控遲滯區域,飛航線還好但鐘擺就露餡了,很難準確地協調螺距與升降控制,反彈總是不順!

看看這段比較影片,老舊的十字盤上下盤大概有1mm的間隙,副廠金屬十字盤有點兩光整個盤都在扭動,到處都有間隙,看起來還是原廠的新塑膠十字盤間隙最小!

換上新十字盤後果然操控準確度大增,翻滾更綿密平順,動作自然多了。

只是滾珠軸承自然磨損會造成這麼大的間隙嗎?我認為產生十字盤間隙的主要原因是極限操控時的機械干涉!

過去提醒過大家把伺服擺臂移到最內孔,目的就是避免十字盤扭動過大時被主軸卡住,華科爾陀螺無法控制真實行程量,即使裝到最內孔(移動範圍最小),極限操作時十字盤還是會卡到主軸,長此以往當然會把上下盤擠出間隙。

VBar 可以設定行程量,但 V120 十字盤結構讓他無法達到 8 度循環螺距量,新的十字盤只能調到5度,先前勉強調到7度,因此也把間隙撐大。

副廠金屬十字盤的外轉盤直徑比原廠小一點,內盤又比原廠大一些,理論上伺服機可以用比較小的行程量得到較大的螺距,而我又特地把金屬框挖大一點,讓他可以比塑膠盤更傾斜,希望這樣能避免干涉,不過 VBAR 循環螺距還是只能拉到 5~5.5 度左右,再上去就會干涉了。

十字盤間隙當然還有其他因素,例如前伺服固定架軟弱因而受力就會搖動,所以老外喜歡換上貴森森的機身改裝套件,結構的確強硬了,但也更重了(網路圖片多陷阱,下面這個網站的重量比較就故意誤導,讓原廠機身裝上軸承秤重,但碳纖版卻沒裝)。然而重摔還是會扭曲變形,最重要的是看看那個價格,看完之後我馬上死了這條心。

http://www.xtreme-production.com/xtreme/index.php?main_page=product_info&cPath=159_372&products_id=7680&zenid=9a77519ac1a28cac88da78c45da23c33

另外也有特殊情形,像我這顆前伺服就是太老舊(可能4G6時代繼承下來的),伺服機上蓋的開孔比新品大了0.1mm,雖然微小但卻能讓擺臂上下移動一個不小的範圍,換個蓋子明顯看出間隙少了。

換過新十字盤之後操控更直覺跟手,降落的時候終於可以聽話的穩穩滑回來。即使兩光的副廠金屬十字盤也比老舊十字盤準確多了。

原來一直都有這個問題在影響我的操控,難怪我的動作總是很難一致的重現,連續鐘擺很容易越跑越遠越亂,就是差在精準度上。

上面影片是用原廠馬達(重繞線),配上 760mah/35C 電池飛的,這是目前找得到的最佳 1S 電池方案,可以用到 650mah 的電量而且瞬間出力夠大。今年的原廠 600mah 電池出力和實際容量都變小了,只能用出 500~550mah,飛起來比較沒力,而且持久性也差很多,幾個月就開始衰退,難以承擔重度 3D。因此我手上6顆 1S 電池是三顆 760,三顆老原廠,老原廠都超過兩年了還是很有爆發力,雖然偶爾過放或放太久,性能也只稍微衰退。

其實改了 GY280 之後,我的機子重量又回到 80~82 克,加上電池將近 100 克重,若是 760 電池又要多加兩克,早已算不上輕盈,但這重量是還是飛得很有勁,這樣的性能飛 3D 更增添一分優雅,也是我最喜歡的配置。

當然我也有一台 2S 機來做為對照組,這台 2S 被我冷凍超過半年,改裝之後就很少飛,零件都是舊機升級到 02S 新裝上的,所以虛位很少,當初總覺得這台 2S 飛起來特別準,後來才發現是零件間隙在搞鬼。

不過 2S 終究還是強過 1S 許多,尤其是做 3D 特技動作時可以維持高轉速,另外 5V 電壓讓伺服機運轉更快速,因此動作打起來更加迅速俐落,手感更接近大機,若要進階練習確實比 1S 更適合,但休閒飛行就不用多花錢,拿 1S 來玩最愜意。

進步緩慢的飛行技術,每次飛行內容都差不多,久而久之已無當年的熱情,直到我在 RCGroups 上面看到一組照片,原來不是只有特技會讓人開心!

http://www.rcgroups.com/forums/showpost.php?p=29667407&postcount=14845

在幾千公里外的歐州看到國旗升起,而且還飛揚在空中,那又是另一種悸動,真的非常開心!興奮之餘忽然驚覺,原來我有這麼棒的技法,過去這些時間都沒有好好利用,只做了幾個自用頭罩,可惜了。

於是動念設計新的頭罩,只不過網路上再怎麼看還是那些令人頭昏眼花的複雜塗裝,只有花俏卻少有主題,就算模仿也提不起勁。

過去曾經試過螢光噴漆讓發色更鮮明亮麗,可惜噴墨投影片的附著力欠佳而無法廣泛運用,於是實驗噴墨印表機的發色,將來盡量使用鮮明容易辨識的顏色來塗裝,看看能否趨近螢光噴漆的色調。

顏料的發色靠吸收光線來顯色(減色),這和螢幕的自發光相反,所以看起來總是比螢幕上看到的顏色暗沉,實際比對起來只有黃色和橘色最搶眼,其他顏色都不如白色明亮,未來的塗裝色調需要特別注意這一點。

終於發現我的黃碳纖頭罩不是最亮眼的,馬上改成橘黃色,果然增亮一個等級。

雖然白色塗裝最明亮,但是看到我做過的雷虎小組塗裝,是很亮但總少了些設計感,忽然想到 ROCAF 不是有個最有特色的太陽神塗裝"馬拉道"嗎,還贏得世界最漂亮 F-16 的名號,想到這裡馬上動手!

說起來找靈感遠比起實際動手花費數倍的時間,想好之後很快就畫好了,可惜當時沒看到 F-16 尾巴的飾條,我是隨便找某一族漂亮的飾條就貼上去了!

看到實體後覺得還真不賴,那位中歐朋友看到之後也馬上做了一件新衣!

http://www.rcgroups.com/forums/showpost.php?p=29931913&postcount=15206

有新衣真的比較有活力,至少為不怎麼精彩的飛行生活增添一些趣味,這不就是我們玩 RC 的目的嗎!

我弄了白底和黃底兩種塗裝,還可以噴上銀色底漆,這樣就有三種變化了!

倒是這麼一來我的紅綠燈機隊只能靠主槳來分辨,一不小心就搞混了!

其實這四台 V120 早已搞得我分不出誰是誰,哪台出身自哪裡,發生過哪些事,反正漂亮的頭罩罩上去,每台看起來都很威啊!

最近開始為RC活動寫日記帳,不然隔一天就忘記花生蛇麼事,金害!

還好過去圖檔都在,重新整理一下 Film Canopy,看到這些經歷還是很精彩的,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玩玩去!

https://drive.google.com/?usp=chrome_app#folders/0BzUcKiic6VGbMHIyWS1mSkg3d2c



不過回味起來,最有特色的還是國旗頭罩,一眼就能分辨,雖然嚴肅卻又很有設計感,近看遠看都吸睛。


最近許多老外準備跳槽到 Blade 180,寄望新機能一舉解決 V120 的問題!

呵呵,是我的話絕不考慮,因為手上的 V120 各個都有不凡實力,加上 V 陀螺之後性能能差多少?最重要的是耐摔又容易維護,有此神機相伴,何需另外找麻煩呢!

2014/09/18

全民應檢 -- 台中BRT

越深入了解台中 BRT 藍線,越覺得他是時代下的產物,早個5年可能沒人知道他,晚個10年可能直接跳過做 MRT,真是神來一筆的天時和地利。

可惜剛好在選舉前試營運,推崇和貶抑的聲音夾雜了各種政治色彩,鄉民討論串不時傳出"跳針"式的攻訐和批判,完全模糊掉 BRT 的本質和焦點,讓真正想解決問題的人被這種無厘頭式的砲火掩埋了,這就是台灣進步緩慢的原因吧!

任何事情總有正反兩面,天下沒有絕對完美或絕對的錯誤,絕不可能用二分法決定對或錯,不管 BRT 或 MRT,只要能正確引經據典侃侃而談,必有其可取之長!那種一口咬定式的否定言論,絕對是別有心機的惡意中傷,當然還有一些盲目的鄉民,只聽批判而不動腦思考訊息的真假,最終淪為有心人利用的跳板!

有關 BRT 各種正反討論我不再多說,最近看到一個論壇:台灣城市論壇,裡面有台中市的討論串,這個論壇談的比較專業而且深入,主要是有個版主維持秩序,會過濾掉政治語言,比較能針對問題討論而不是情緒發言,大家可以註冊後去BRT板塊看看,可以吸收到不少詳實資訊!

反正 BRT 已上路,木已成舟後還在唱反調就是政治操作,現在的要務是如何把他的臭蟲抓出來,如何讓它發揮應有效能,讓 BRT 更盡善盡美才是全體市民的福氣!

BRT 試營運一個多月已漸上軌道,連外地觀光客都知道來嘗鮮試乘,假日運量已達5萬人之譜,相信這數字絕對超過顧問公司的預期,但也應證國外交通專家的理論,就是不要預設立場替民眾規畫交通,因為人會自己找出路,路不轉人會轉!那些曾經說過台灣大道會因 BRT 而更塞的人現在可以上路再看看,到底哪裡塞了?先不論今日的運量比起一年前又多了多少,就比較 BRT 動工前和通車後的壅塞度就好了。

以下是我的經驗:

結婚20年來幾乎每周末都會從英才路經台灣大道上高速公路北上回娘家,以前是周六上午10點出發、周日晚上9點前回到家;去年9月起改成周六下午1:30出發,今年9月起改成周日上午10點出發,回程時間不變。

在我的經驗裡,台灣大道一年比一年雍塞,在 BRT 施工前已經有點嚴重了,但是我由英才路到中港交流道的旅行時間並沒有改變多少,通常等3~4個紅燈、12分鐘內可以上高速公路,因為我知道哪個路段的哪邊會塞就會避開那個車道,例如穿過文心路後一定要靠外側最能閃開左轉去百貨公司的停等長龍、過了惠中路後要靠最內側以最少干預快速擠上黎明路橋。

BRT 施工過程減掉一車道後當然更為惡化,但也就多等一兩次紅燈罷了!

現在 BRT 完工後,感覺比以前暢快許多,但是依舊等3~4次紅燈,其中一次是因為北上高速公路車流被引導經過黎明路,這裡一定遇到紅燈,不然整體速度比沒有 BRT 之前還快一點!

8/30 周六下午1:30由五權路進入台灣大道前往靜宜大學,沒去計算時間,只知一路暢行,完全不像印象中的周末車流,途中超越 5 台 BRT 車輛(沒有疊班情形),這種流暢度之下,我還會想搭 BRT 嗎?

9/15 出差桃園下午5點多回台中,17:09下交流道,17:21抵達民權路口,沿途超越 2 台BRT。


週日晚上就不用提了,每次都只等3個紅燈就到英才路,10分鐘以內。(這時段只有西行可能會塞車)

我直覺的感受是台灣大道車輛變少一些,開車順暢度變好了,可能 BRT 效應發作,有些人改坐 BRT 前往百貨公司,聽信負面消息的人怕塞車不敢經過這路段因而讓車流減少,相信一段時間以後大家自然會找到一個平衡點。

不過以上資訊都在暑假期間測得,等到 9/22 大學開學後車流不知會不會變動,這種效應在假日高速公路上有非常明顯的差異。


看過車流後再來看看 BRT 的速度!

依照上回推估 BRT 在尖峰時段的最佳行駛時間是60分鐘(3分鐘20路段),後來看到交通局的統計資料,尖峰時段平均51分鐘,實在太強了,趕緊自己坐看看理論和實際差在哪裡。

於是某個周六下午 1:30 由茄苳腳坐到新光三越看電影,呵呵,果然和我的預期一樣,站與站之間一定遇到一次紅燈,總共等了6次紅燈,所以旅行時間大約是18分鐘!回程 6:30 上車,只停了5個紅燈,6:43 抵達茄苳腳,花了13分鐘,我想這時段的週期應該是150秒,所以5*2.5=12.5分鐘。

BRT 能比預期更快的原因是他在一個綠燈的時間內跑了兩個站,當時司機到站看沒什麼人上下車,馬上關門衝往下一站,原來這就是它跑得比預期還快的原因。

不過回頭想想,這個綠燈帶僅僅70~80秒,BRT 竟然能出站->靠站->上下客->抵達下一站,神一般的境界啊。回家查了一下,原來,BRT 平均站距只比公車長一點,像 A6(中正國小)~A9(頂何厝) 之間的站距都是450米,最短的是 A14(福安)-A15(中港新城) 這段只有350米,所以 BRT 有很多機會超前進度。


根據交通局的新聞,目前已在民權與忠明路間做優先控制,9月底全線啟用,照說平均行駛時間應該要快個5~10分鐘吧,不然也不用搞那麼多的設備來做優先號誌了!只是到底有沒有優先?包商會不會偷工減料或是能力不足用個似是而非的說詞呼巄過去?這裡教大家幾個簡單的判斷方法:

1. 檢驗旅行時間:

既然交通局已有每日行駛統計資料,優先號誌之後必須有明顯的改進才對,屆時看看官方公布資料,或是參考一般民眾的經驗也可以。

2. 觀察倒數計時器:

台灣大道上有一半的倒數器(包含行人和行車)使用即時通訊模式,另一半使用學習模式。

即時式是利用通訊線送出剩餘秒數讓倒數器顯示,好處是在時段變換或是手操燈時能立即反映秒數的變動;學習模式則須連續兩個周期亮燈秒數相同才能於第三個週期顯示剩餘秒數,缺點是無法即時知道秒數改變,一定要等到出錯後才會關閉顯示重新學習。

學習式倒數器遇到優先控制時,會發生剩餘秒數數完卻還沒變燈,或是數到一半就變燈的情形,持續遇到優先控制的話會導致不斷重新學習而無法顯示剩餘秒數。

即時式理當看到剩餘秒數的即時變化,優先控制後剩餘秒數會即時增加或減少,但不管優先控制如何改變綠燈(紅燈)長度,最後一定是數到1之後才變燈。但礙於包商能力可能不足,交通局允許包商於優先控制時關閉倒數計時輸出,這時會看到秒數數一半便自行熄滅,待優先控制完畢,時差調整同步後才重新顯示剩餘秒數,但這樣和學習式一樣,一旦雙向通過的 BRT 密度很高時,倒數器應該很難有機會顯示剩餘秒數。

以上可以從外面看出有沒有啟動優先號誌微調綠燈秒數的徵兆!

3. BRT專用號誌

現在朝富路口已設置BRT專用號誌,會在快慢車道開放綠燈前讓 BRT 先行,目前沒有優先控制,即使沒有 BRT 也會在那裏白亮10秒鐘,各方來車全在那裏乾瞪眼!將來啟用優先控制後大家睜大眼睛看看,如果沒有 BRT 通行卻開放 BRT 專用綠燈,那麼優先控制就是做假的,不然就是廠商能力不足以承包這等工程!



4. 駕駛艙的優先號誌顯示:

根據合約規定,駕駛室內必須顯示前方路口綠燈剩餘秒數、建議行駛速度、前後站班距、各站發車倒數顯示等,如果沒有的話,優先號誌就是做假的!

至於車上資訊怎麼看,這裡引用"我愛BRT"的照片,儀錶板右上角就是優先號誌顯示系統,大家不妨拿相機把行駛過程錄影起來,驗證優先號誌的顯示是否符合實際現況,例如前方綠燈剩餘秒數是不是正確、駕駛有沒有依照建議速度行駛、依照建議行駛後是否還會遇到停等?

當然除了以上硬體方面的缺失外,軟體上也有很大進步空間,例如大家常說的追班,兩三台車連在一起的問題其實也很容易解決。

會追班是必然的現象,因為前車到站後有一堆人上下車拉長了前車的停站時間,人載光了後面停等時間自然變少,後車便越走越靠近前車,終致跟在屁股跑,再也分不開了。

解決方法在機電標規範裡面有寫到要最佳化發車班表,另外還設立很多監督控制駕駛行為的方法,希望說到要做到蛤,但目前顯然連影子都沒有。


先不管優先控制,把司機控制好有那麼難嗎?只要一個命令,後車不得靠近前車200公尺以內,否則處罰駕駛就好了,反正每台車上都有行車紀錄器,還怕會有併車情況嗎?


以上都是一般民眾就看得出來的地方,之所以會希望大家都來找碴,實在是受不了現在包商的施工品質甚至是行為能力,例如刷卡感應問題,公車動態問題,這麼攸關大眾權益而且被罵到臭頭的問題,竟然至今仍懸而未決,這就是股票上市公司的實力?還是印證我說的,60分能力的廠商用誇大的簡報欺騙評審委員充當80分的候選人?

強烈建議交通局把得標廠商的企畫書公告出來,或許他就是開了一些華麗的支票才會得標的,公告之後讓全民檢驗,到底有沒有兌現當初的承諾,不然可能觸犯詐欺罪,在選舉期間還會違反選罷法,利用詐術意圖使某人不當選(哈哈哈)!

其實"評選標"的目的應該是選出具有95~100分能力的候選人才對啊,怎麼還是跟價格標一樣選到低價的廠商,顯然這個評選制度有很大問題!下次應該大幅減少標價在評分裡的比重,這樣優質商品才有機會被採用,例如那個兩光的刷卡機,才不會被民眾批得滿頭包!


BRT 目前最為人詬病的就是刷卡感應問題,雖然有鄉民說其他大眾運輸工具的感應速度也因相容卡片變多而越來越慢!但有沒有發現,台北捷運還是像閃電一樣快!(聽說也做了多卡相容,只是政策因素沒有打開而已)。反而越新越進步的硬體速度越慢?道理很簡單,北捷是第一個示範建設,產品都用最高等級處理,後來的標案都被那些低價次級廠商佔據了,再也沒辦法快起來!(說白一點,有問題那幾家一直用低價搶標案,不是做不到,而是他只肯用次級品)

翻開機電標規範,裡面明白寫出自動收費系統每分鐘必須能處理40~50筆資料,而且距離5公分以內都要能感應。對比現在 BRT 的刷卡機,那叫做慘不忍睹吧!

希望全民發聲,讓交通局嚴格要求承包商,如果民眾刷卡滿意度無法達到90%,那就取消這家公司承包後續工程的資格吧,這招用出來,包準他馬上改善!


近日又觀察到一個異像,就是先前有機車鄉民說假日等了20~30分鐘才來一班車,這種事我根本不相信,直到他貼出手機 APP 說有圖有真相,呵呵,原來他都是呆在家裡用手機坐公車啊!

某次客戶坐 BRT 來台中,我在車站等待的時候就發現公車動態系統很不穩,客戶說他從哪個站剛上車,但我怎樣也查不到他的班車,而且顯示最快到站時間竟然是誇張的20幾分鐘,然而我卻看到班車一輛一輛通過!

其實,認真看一下就可看出端倪,前後比對一下馬上可以看到幽靈公車的出現、到站時間忽快忽慢,即使三台公車頭尾相接也看得出來,因為每次更新後顯示的車牌會不一樣。

我發現還有更直接明確的資訊,窩在家裡也能正確監看 BRT 動態,只要利用路況即時影像就能印證車班是否準點或遺漏,像中港-朝富路的即時影像就能看到秋紅谷站,我才盯著螢幕十幾分鐘,就發現連續兩班車沒有登錄在動態資訊上,難怪預定到站時間那麼久!

這個公車動態系統也是機電標的範圍,我當然也會懷疑他的能力!(因為100分的團隊早把台灣最好的廠商都延攬了,剩下的人只能找到次級廠商)

過去聽聞公車動態資訊也有分等級,優質廠商能修正公車飄移以及傳輸可靠度問題,聽說台中大部分是這家廠商做的,所以公車資訊一向可靠,還因此得過獎。但現在不同了,如果還像嘉義BRT那樣到處丟失資料,這個系統的穩定性令人懷疑!


我認同 BRT 的設計,相信他是目前可以找到最有效的交通方案,但如同前次說過的,工程品質看廠商良心,包括顧問公司也要負起設計不週以及監督不當的責任。

想當初的理想是車輛靠站後僅有10~15公分的地板間隙,輪椅也能自由進出,雖然顧問公司知道聯結車的橫移需要很長的引道,然而白海豚中間有根柱子,車輛右邊後視鏡卻突出車身以外,以至於駕駛必須等後視鏡通過那根柱子才能把車身切進月台,技術好的勉強可以停出15~20公分地板間距,技術差的不是30公分就是擦撞後視鏡,這是誰的錯?顯然顧問公司必須負上全責,但是大家總是把帳算到政府甚至是市長頭上。

這裡完全出於愛之深責之切的心情,既然做下去了,就讓他發揮最大功能,才不枉那麼多人的辛勤付出!

2014/09/10

綠園道飛場 -- Realflight G5

綠園道飛場在 Phoeinx 模擬器裡迅速建場成功,然而其簡陋的碰撞處理方法讓我想起 Realflight 有很多物件可以使用,不知在 RF 裡面會擦出什麼火花,好奇之下再度裝上 G5。

RF 果然是個重擔,裝了好幾G的檔案,也吃記憶體和顯示卡,還好現在硬體強得不像話,不再有以前那種延遲感,畫面也流暢無比。

RF 內建場景編輯器,載入任一飛場之後都可以進去編輯修改,不過在建立新場景前需要先匯入全景圖,Simulation->Import->Raw Panoramic Image...,轉換需要蠻長的時間,因為它會自動把環景圖轉換成六面圖,然後儲存成DDS格式,這樣一張圖裡面就包含多種解析度,可以依照硬體需求選用適當的底圖。

匯入全景圖後就可以著手建立新飛場了,Simulation->Create New Airport...,然後就會進入場景編輯器,新飛場是一片黃土及藍天,只有一個極小的飛行員視角物件 Pilot Spawn 在主視窗中間,需要用滑鼠滾輪放大才看得到。

編輯器周圍有四個小視窗,Object Palette 選取 Realflight 已安裝的物件,裡面的每一個物件都可以插入你的場景;Folder Listing 用來管理場景內使用的物件;Properties 則可調整物件參數;Pilot Spawn 則會顯示飛場預覽,只能從飛行員角度看,但可用滑鼠滾輪縮放。

因為我的電腦使用雙螢幕,所以我把這四個視窗移到第二螢幕,這樣編輯起來視野寬廣很多,特別是預覽視窗需要放大來檢驗插入物件與照片的結合程度。


第一步先把飛場參數設好,選取 Folder Listing 最上層物件,幾個重要項目設一下,如:

Description;飛場名稱

Sun Inclination:太陽仰角

Sun Azimuth:太陽方位,這個需要插入一個物體例如圓球,再觀察影子方向。

Rander Terrain Heightmap:使用虛擬地面,關閉後才能顯示照片原圖,可以利用虛擬地面來校準全景圖的水平角度,校準後再關閉。

Panoramic Image:全景圖,就選前面匯入的圖檔。

Panoramic Image X Y Aliment:全景圖 XY 軸傾斜角度,用來調整全景圖的水平角度。

Panoramic Image Facing:全景圖旋轉角度。

下面是綠園道飛場的設定:

場景編輯器有一些滑鼠的便捷功能,在主畫面內按 Z 可以選取和移動物件、按 X 旋轉視角、按 C 平移視角,滾輪用來縮放(前後移動)視角。

另外在設定參數時,只要有數值的地方都可以用滾輪增減數值,按 Shift 增加幅度、Ctrl+Shift 巨量增幅。

接下來就開始擺放物件了,Realflight 裡面有巨量的物件可以選取,包括 Add-on 及 Expansion Pack 都有自帶物件,因為我們使用實景照片,插入的物件最終需要隱藏起來,只利用他的外型來製造陰影、遮蔽和碰撞效果而已,所以我大都用 Realflight G5 裡面的 Depth Buffers 來塑形,這和 Phoenix 很像,只是形狀種類多了些選擇。

每個物件都有一堆參數可改,主要是位置和比例(Scale),編輯好之後可以把 Render to Depth Buffer Only 選 Yes,這個物體在預覽視窗就會被隱藏!

一般飛場應該是又寬又廣的,偏偏我這裡到處是樹木,而樹形又參差不齊,加上 Realflight 裡的樹木物件無法隱藏,因此只能用這些紅色物件拼出樹木形狀,結果造成物件過多難以管理的窘境!

還好物件可以組織管理,物件除了可以複製剪貼外,還可以把相關物件群組起來,變成一個母物件,可以整體一起移動,將來要關閉顯示時,只要在母物件把 Force Children to Render to Depth Buffer 改成 Yes 就可一次隱藏下層所有物件。

組織管理是 Realflight 的強項,但也不是沒有問題,有時候會發生隱藏失敗的情形,這時候只要重新組織物件,把那些關不掉的放到新物件裡通常就正常了。

總之,物件多而且可塑性高是 Realflight 的強項,但是細節太多編輯起來很累人,而且也會拖累系統運作,在我編輯過程中電腦的顯示卡風扇總是高速運轉,而在 Phoenix 上則從未出現這種情形,由此也可看出兩種模擬器的不同取向。

經過冗長的調整修改,終於把它完成了,飛起來感覺和 Phoenix 差不多,但 Realflight 多了一些細節,例如飛機跑在草地上會有不規則的晃動(和真實世界極為相像)、有很多飛機可選、另外就是飛機比較有重量感比較容易飛。

這個飛場也開放下載,下載後使用 Simulation->Import->RealFlight Archive (RFX, G3X)...就可匯入,匯入後也可自行編輯修改!

台中綠園道 for RealFlight


對了,上回用 Pano2VR 把環景照輸出變成六面圖,然後把天空及地面 P 完美了,如果能用這個圖檔,那就麼全景圖就能完美的呈現!

果然 Pano2VR 也可以把六面圖轉換回全景圖,只要把準備好的任一個六面圖拉到 Input 框內(不過該資料夾不能有其他檔案),它會自動運算相互關係,然後就能轉換成任意格式的全景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