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15

台中BRT半日遊

選舉結束,相關的選舉語言應該消失了吧,別再說...

BRT只做半套?

→ 台中BRT有優先控制、有專用道、有站外收費,請問全套還有甚麼?你打算怎麼做?

BRT都優先控制了卻還要等紅燈?

→ 不等紅燈在技術上絕對做得到,但是側向車流會被徹底犧牲!如果嘴砲大神可以在不增加費用的條件下讓他全程無須停等紅燈,而且不影像側向交通,相信交通局長非你莫屬,不,全台灣所有縣市都會高薪請你當顧問,而且世界交通獎一定頒給你。

BRT沒有全面測試完成就倉促上路?

→如果專用道鋪好卻沒辦法驗收通過,在那裏放空半年任憑快慢車道塞車,那麼還沒選舉交通局長就會被轟下台了!

(現在反而覺得敢在還沒驗收就讓他上路的官員,才是真正有Guts,真正勇於面對並解決問題的人,而不是卸責功夫了得的狡猾政客)

BRT花費驚人的20億只做出雙截公車?

→如過這還不叫省錢,那麼花一千億做捷運或是像高雄花200億做輕軌會更省嗎?

BRT的白海豚車站竟然是天價的800萬元,一定被A很多齁?

→你應該去高雄小港公車轉運站看看,依照你的邏輯那裏肯定被A更多,連站外收費都沒有就花了1700萬!

BRT佔去原本一車道,現在每天都會塞車12~15小時?

→看來某人的標準可能是時速低於60公里或是一個綠燈無法通過超過3個路口叫做塞車,因為我不管早上、中午、晚上經過台灣大道都不曾這樣塞過,看來我的標準太寬鬆了!事實上,我的親身感受是台灣大道的旅行時間越來越短了。

BRT刷卡感應太慢、常常誤扣款?

→這和BRT政策有何關係?驗收完成前你應該揪團到承包公司門口舉白布條抗議才對!

BRT專用道應該改做公車專用道,根本不用做BRT?

→說這話的人應該沒去台北坐過公車吧,不同路線的車子要排隊依序入場,前面的車沒走後面就塞車,一堆人在車站目光交錯引頸尋找自己的班車,相信這樣的車站肯定比現在更擁擠,於是乎新市長還沒上任就想拆!

現在討論BRT適不適合已無意義,都已經做好上路半年了,10月份BRT運量達到135萬人次,比9月增加了24萬人次,使用率一直快速的增長,可見民眾接受度極高,而且越來越會利用BRT做市區旅行,看來BRT是非常成功的,假如這135萬人做普通公車或是自己開車,那麼台灣大道絕對比現在更壅擠無數倍,絕不可能看到疏鬆的車道。

既然BRT這麼成功,12/7趁老婆出國不在身邊,獨自一人做了一趟BRT之旅,看似上了軌道的BRT營運,卻是俯拾皆是各種瑕疵,哀,承包商是不是又想跟以前的幾個標案一樣,擺爛混過去了事?記得9月的時候曾經說過,最快年底才會驗收,現在看來似乎還差得遠呢!

一早騎著iBike來到茄苳腳站,終於看到資訊看板顯示預計到站時間了,不過那個收費閘門怎麼有的開著有的合起來,半年了還無硬不起來啊!而且不只這一站這樣,沿途經過秋紅谷或是東海別墅站都一樣,沒有一處是完整的。當然,月台門更不用提了,只有少數地方看得到,大部分的月台門都龜縮藏起來!

當然那個被罵到臭頭的感應器還是慢半拍,不要刷太快、不要靠太近、不要....,總之慢慢刷多刷幾次是刷得過啦。倒是有的感應器甚至連螢幕都不亮,有人刷了好久才發現沒通電!

第一班車來了,人滿為患,不趕時間的我馬上改搭下班車,果然下班車很快就來了,車上人數只有前班的一半不到,這是我觀察許久得到的經驗!

因為人少終於可以站在駕駛後方觀察BRT的精髓--優先控制,儀錶板最右邊就是優先控制顯示面板,上面有前方路口的名稱、燈號及剩餘秒數,還有建議行駛車速等。

才剛站好拿起相機錄影,馬上就看到優先控制的強大火力--紅燈提早30秒結束!

看看車上紅燈剩餘秒數從38直接跳到8秒,外面的行車倒數器也是倒數到28秒就變綠燈了,真的讓BRT優先了!

可是優先這麼多,那健行路-美村路的車子怎麼辦?假日這兩邊塞車的車陣都會排列綿延超過一個路口,如果綠燈少掉30秒,那後果...? 記得先前聽說優先控制只會短暫的縮短紅燈或是延長綠燈10~15秒而已,竟然看到30秒的,更何況這台車馬上在忠明國小站就追上前車了,照理說應該取消優先控制來拉開班距的,結果是優先通行讓這台車瞬間追上前車。

哀,對於目前的優先控制心中先打上一個問號?

接下來繼續錄影,看看優先控制的黑盒子在搞甚麼鬼。

果然不出所料,之前說過公車動態系統有100分和60分兩種等級,這裡看到的當然是比較X的那種,都離開市政府站好一陣子了,還顯示前方路口為文心路,還建議10公里車速進站咧!還好司機有人工智慧,沒被騙到,相信各位BRT駕駛都不會太認真看待這數據吧,當時我天真的這麼認為!

看到這裡不禁搖頭,車子定位不準要怎麼優先控制呢?等到下個路口連上線後只剩5秒鐘就通過路口了,怎麼做出提早10~15秒的綠燈延長呢?難怪我常常看到BRT在進站前的一個路口被紅燈攔下,還真的常常看到呢!

沒想到才上車沒多久就發現這麼多問題,我還是按計畫在秋紅谷下車照相,慢慢欣賞BRT的奇妙經驗!

這站進出的人最多,聽到許多第一次嘗鮮的話題,基本上都是笑呵呵的遊客,可是我卻笑不出來!

因為想等人少再上車,因此在站內等了許久,剛開始依照資訊顯示看板指示放鬆心情等車,隨手拿出手機查查APP公車動態,怪怪,不管等公車、搭公車還是iTravel都顯示大約在11:00才有BRT進站,然而站上資訊卻顯示約49分就有BRT到站。

果然在資訊看板上顯示的到站時刻比APP準,51分的時候就有一班車到站了。


這班車人太多沒擠上,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這時APP還是顯示約11:01才有車子到站,而站上資訊剛開始還正常,後來就一直走鐘亂跳,搞得我不敢再相信他的資訊!



哀哀,測試也測半年了,越來越無言!

來到風景優美的東海別墅,這站是最早完工開放測試的,記得那是一年前的事了,過了一年,這裡的閘門和月台門也還是掉漆,大家好像早就習以為常了!

風景優美之餘,看看中港路被BRT占去一個車道後,塞車有多嚴重啊!

這次坐到台中客運的車,駕駛看來很老成,應該很有經驗吧!

沒想到短短路程裡就發生兩次車門夾人事件!

第一次是秋紅谷站,入站也好一陣子了,司機關門準備在黃燈前衝過路口,這時聽到後方乘客大喊,原來有行動不便的人還沒出去,車門就關上了!

第二次是在頂何厝站,入站停車約1~10秒司機就匆匆關門加油門起步,聽見大叫才緊急剎車,又夾人了!

兩次都是司機趕著衝綠燈而沒注意到還有人要上下車,不僅危險反而更慢!

一直不解這司機為何這麼匆忙,無意中又看到異象了!

原來車上顯示前方路口剩餘秒數是不準的,顯示燈號和實際燈號也不盡相同,難道就是這樣才讓司機患得患失嗎?

哀哀哀,短短半天旅程就讓我發現這麼多問題,其實老早就發覺優先控制不對勁,甚至前後路口燈號相反的離譜情形也遇過,這個BRT的靈魂似乎常常撞牆或是出竅,號稱智慧運輸卻無法動態點滅BRT專用時相,讓一大群車輛擠在路口空等15秒!

看來若不是包商無心改善,就是本身能力不足以承包這等工程,這是要如何驗收啊?


萬一包商不堪虧損打起行政訴訟(這些上市公司常常打這種官司),那這戲還得等很久才看得到結局呢!(慶幸當時有試營運的政策)

還好選舉結束了,不然不知會有多少人因為包商無能就否定BRT的政策呢!



2014/12/04

我的 V120 人生

半年多沒貼直升機文,一方面是 V120 在我的調教之下已沒多少心得好分享,再則是成長曲線已趨於平緩,進步越來越慢。況且我不是那種追求完美的人,飛行只是靈魂的解放,完全沒有章法套路,技術和一年前比起來也沒進步多少,當然就提不起勁寫新文!

不過沒寫不代表冷淡,每個禮拜依舊熱血的飛個兩趟,一次帶上8顆電池,這可讓每台機子各飛兩次。因為對 V120 太熟悉、太放心,神經已經鬆到沒有半點牽掛,想衝就衝,要摔就摔,不想摔也摔,感覺摔機次數比以前有過之而無不及,一顆電池平均摔超過一次以上,簡直是摔到深處無怨尤,只因我摔不怕!

雖然有離合器加持,但也不是金鋼不壞,摔個十幾二十次多少會壞一兩個地方,目前統計起來壞最多的是主齒輪,摔久了齒輪會越磨越糟,哪天看不順眼就換掉(聲音太大、阻力太大)。其他零件如腳架、塑膠傘齒可以撐久一點,懶得換就硬撐,心情好就換。

不過最近手氣比較背,同一天摔斷兩隻尾槳夾,換個舊槳夾後又在飛行中爆珠,還是乖乖換一組新槳夾好了,倒是新的間隙比起兩年前的小非常多,看來操控精度應該會提升一些。


其他零件就少換了,像主橫軸,機身這種東西都沒換過,整體維修成本極低,所以現在不再那麼克勤克儉,該換就換掉。

雖然有人說 V120 零件不比 450 便宜,不過我覺得摔 10~20 次才換個小零件,平均摔一次5元10元錢會貴嗎?450摔一次雖然可以只花100~200元打死,但是馬上就要打包,回家還要花費許多寶貴的時間拆裝調教檢查,下次才能安心上路。而我的 V120 只要撿起來就能繼續飛,那種不被中斷的奇蒙子無價!

我自覺 V120 的問題都被我抓出來了,依照我的經驗來調校維護應該能飛得很好,不過好像還是很多人達不到這種輕鬆快意的境界,看看 RCGroups 上面的討論串就知道,到現在還有人被跑尾、傳動軸震動過大困擾著,當然還有更多人不滿於 1S 動力,認為 2S 才夠飛 3D 云云!

呵呵,這些早就不是問題,不過日常保養修復過程中仍然隨時要面對他!

跑尾不是華科爾專利,尾槳負荷不了的時候連 KBar 也會跑(只是出現時機延後很多),重點是尾槳出力如何調整到最佳位置,兩邊出風量要足夠但又不會重拖,還有拉桿活動範圍內也不能有干涉發生,此外把旋翼轉速拉高或是尾管加長也能提高效能。

傳動軸不必在尾管中間套一個軸承或銅套,只要傳動軸校正夠直、齒輪咬合均勻滑順、尾軸拉直、尾槳平衡做好,任何轉速下尾巴都可以不酥不麻,調得好甚至幾乎沒有震動!當然,沒有人會動不動就把稍微彎曲的傳動軸淘汰,彎曲的軸如何應付高速運轉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拉直,神功練成可是一輩子受用無窮啊。

至於動力問題,減摩擦、減接點阻抗、減重量,這樣就夠了,1S 也能飛得嚇嚇叫。同樣的,這些技法也可以受用一輩子,沒有解決問題硬是升級 2S 只是讓問題沉到水面下而不是真正消除,他仍會躲在暗處消耗你的戰力。

最近拍了一段影片,1S原廠馬達(重繞線),舊原廠電池(新的已不再粗勇),即使此時已摔得亂七八糟、傳動軸卡卡、轉動聲響巨大、尾伺服抖得不像話、尾管扭曲,1S 動力還是能輕快地翻飛,這就是我一直離不開 V120 的原因。

影片標題揭露了一個困擾我許久的問題:精度!

一直以來都秉持著荷蘭人的勤儉精神,能修決不換新、能用就撐著用,然而零件的虛位和間隙越來越大,雖然可飛但卻很難準確操控,特別是十字盤控制!

記得以前我還曾將 V120 降落在一根柱子上,曾幾何時,現在不僅很難控制定點位置,連高度都不易掌握,3D 都在亂飛看不出問題,可是像鐘擺的定點與回彈就常常控制不準,鐘擺變成畫八字。

原因何在?我認為大部分是螺距間隙造成的,因為塑膠十字盤摔不壞,用了兩年還在硬撐,球頭間隙大到全轉速會噴拉桿,結果反裝拉桿又能繼續用下去,只不過間隙就此越來越大,大到航線飛行都控不準!

最初的解決方法是加大指數曲線到 50%,至少停懸修正可以和緩一點,只不過操控感覺像是隔層紗,不怎麼稱手。於是換上子彈槳來壓縮螺距間隙,看似改善問題但卻留下不小的搖桿操控遲滯區域,飛航線還好但鐘擺就露餡了,很難準確地協調螺距與升降控制,反彈總是不順!

看看這段比較影片,老舊的十字盤上下盤大概有1mm的間隙,副廠金屬十字盤有點兩光整個盤都在扭動,到處都有間隙,看起來還是原廠的新塑膠十字盤間隙最小!

換上新十字盤後果然操控準確度大增,翻滾更綿密平順,動作自然多了。

只是滾珠軸承自然磨損會造成這麼大的間隙嗎?我認為產生十字盤間隙的主要原因是極限操控時的機械干涉!

過去提醒過大家把伺服擺臂移到最內孔,目的就是避免十字盤扭動過大時被主軸卡住,華科爾陀螺無法控制真實行程量,即使裝到最內孔(移動範圍最小),極限操作時十字盤還是會卡到主軸,長此以往當然會把上下盤擠出間隙。

VBar 可以設定行程量,但 V120 十字盤結構讓他無法達到 8 度循環螺距量,新的十字盤只能調到5度,先前勉強調到7度,因此也把間隙撐大。

副廠金屬十字盤的外轉盤直徑比原廠小一點,內盤又比原廠大一些,理論上伺服機可以用比較小的行程量得到較大的螺距,而我又特地把金屬框挖大一點,讓他可以比塑膠盤更傾斜,希望這樣能避免干涉,不過 VBAR 循環螺距還是只能拉到 5~5.5 度左右,再上去就會干涉了。

十字盤間隙當然還有其他因素,例如前伺服固定架軟弱因而受力就會搖動,所以老外喜歡換上貴森森的機身改裝套件,結構的確強硬了,但也更重了(網路圖片多陷阱,下面這個網站的重量比較就故意誤導,讓原廠機身裝上軸承秤重,但碳纖版卻沒裝)。然而重摔還是會扭曲變形,最重要的是看看那個價格,看完之後我馬上死了這條心。

http://www.xtreme-production.com/xtreme/index.php?main_page=product_info&cPath=159_372&products_id=7680&zenid=9a77519ac1a28cac88da78c45da23c33

另外也有特殊情形,像我這顆前伺服就是太老舊(可能4G6時代繼承下來的),伺服機上蓋的開孔比新品大了0.1mm,雖然微小但卻能讓擺臂上下移動一個不小的範圍,換個蓋子明顯看出間隙少了。

換過新十字盤之後操控更直覺跟手,降落的時候終於可以聽話的穩穩滑回來。即使兩光的副廠金屬十字盤也比老舊十字盤準確多了。

原來一直都有這個問題在影響我的操控,難怪我的動作總是很難一致的重現,連續鐘擺很容易越跑越遠越亂,就是差在精準度上。

上面影片是用原廠馬達(重繞線),配上 760mah/35C 電池飛的,這是目前找得到的最佳 1S 電池方案,可以用到 650mah 的電量而且瞬間出力夠大。今年的原廠 600mah 電池出力和實際容量都變小了,只能用出 500~550mah,飛起來比較沒力,而且持久性也差很多,幾個月就開始衰退,難以承擔重度 3D。因此我手上6顆 1S 電池是三顆 760,三顆老原廠,老原廠都超過兩年了還是很有爆發力,雖然偶爾過放或放太久,性能也只稍微衰退。

其實改了 GY280 之後,我的機子重量又回到 80~82 克,加上電池將近 100 克重,若是 760 電池又要多加兩克,早已算不上輕盈,但這重量是還是飛得很有勁,這樣的性能飛 3D 更增添一分優雅,也是我最喜歡的配置。

當然我也有一台 2S 機來做為對照組,這台 2S 被我冷凍超過半年,改裝之後就很少飛,零件都是舊機升級到 02S 新裝上的,所以虛位很少,當初總覺得這台 2S 飛起來特別準,後來才發現是零件間隙在搞鬼。

不過 2S 終究還是強過 1S 許多,尤其是做 3D 特技動作時可以維持高轉速,另外 5V 電壓讓伺服機運轉更快速,因此動作打起來更加迅速俐落,手感更接近大機,若要進階練習確實比 1S 更適合,但休閒飛行就不用多花錢,拿 1S 來玩最愜意。

進步緩慢的飛行技術,每次飛行內容都差不多,久而久之已無當年的熱情,直到我在 RCGroups 上面看到一組照片,原來不是只有特技會讓人開心!

http://www.rcgroups.com/forums/showpost.php?p=29667407&postcount=14845

在幾千公里外的歐州看到國旗升起,而且還飛揚在空中,那又是另一種悸動,真的非常開心!興奮之餘忽然驚覺,原來我有這麼棒的技法,過去這些時間都沒有好好利用,只做了幾個自用頭罩,可惜了。

於是動念設計新的頭罩,只不過網路上再怎麼看還是那些令人頭昏眼花的複雜塗裝,只有花俏卻少有主題,就算模仿也提不起勁。

過去曾經試過螢光噴漆讓發色更鮮明亮麗,可惜噴墨投影片的附著力欠佳而無法廣泛運用,於是實驗噴墨印表機的發色,將來盡量使用鮮明容易辨識的顏色來塗裝,看看能否趨近螢光噴漆的色調。

顏料的發色靠吸收光線來顯色(減色),這和螢幕的自發光相反,所以看起來總是比螢幕上看到的顏色暗沉,實際比對起來只有黃色和橘色最搶眼,其他顏色都不如白色明亮,未來的塗裝色調需要特別注意這一點。

終於發現我的黃碳纖頭罩不是最亮眼的,馬上改成橘黃色,果然增亮一個等級。

雖然白色塗裝最明亮,但是看到我做過的雷虎小組塗裝,是很亮但總少了些設計感,忽然想到 ROCAF 不是有個最有特色的太陽神塗裝"馬拉道"嗎,還贏得世界最漂亮 F-16 的名號,想到這裡馬上動手!

說起來找靈感遠比起實際動手花費數倍的時間,想好之後很快就畫好了,可惜當時沒看到 F-16 尾巴的飾條,我是隨便找某一族漂亮的飾條就貼上去了!

看到實體後覺得還真不賴,那位中歐朋友看到之後也馬上做了一件新衣!

http://www.rcgroups.com/forums/showpost.php?p=29931913&postcount=15206

有新衣真的比較有活力,至少為不怎麼精彩的飛行生活增添一些趣味,這不就是我們玩 RC 的目的嗎!

我弄了白底和黃底兩種塗裝,還可以噴上銀色底漆,這樣就有三種變化了!

倒是這麼一來我的紅綠燈機隊只能靠主槳來分辨,一不小心就搞混了!

其實這四台 V120 早已搞得我分不出誰是誰,哪台出身自哪裡,發生過哪些事,反正漂亮的頭罩罩上去,每台看起來都很威啊!

最近開始為RC活動寫日記帳,不然隔一天就忘記花生蛇麼事,金害!

還好過去圖檔都在,重新整理一下 Film Canopy,看到這些經歷還是很精彩的,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玩玩去!

https://drive.google.com/?usp=chrome_app#folders/0BzUcKiic6VGbMHIyWS1mSkg3d2c



不過回味起來,最有特色的還是國旗頭罩,一眼就能分辨,雖然嚴肅卻又很有設計感,近看遠看都吸睛。


最近許多老外準備跳槽到 Blade 180,寄望新機能一舉解決 V120 的問題!

呵呵,是我的話絕不考慮,因為手上的 V120 各個都有不凡實力,加上 V 陀螺之後性能能差多少?最重要的是耐摔又容易維護,有此神機相伴,何需另外找麻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