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27

Zagi-60 III 綠三角 大浮版

Zagi二號(或叫藍三角)飛行成功後,除了證明RX2622的好處之外,也證明三角翼跟我的V120一樣耐摔,不必擔心飛太低會墜毀、飛太慢會失控,放膽把它當作公園機貼身飛行也行,因為這樣更刺激更考驗技術。

不過藍三角還是有缺點,除了動力不夠之外還有低速浮力不夠的問題。

動力上HP06搭配4025有點吃力,全速運轉時馬達很燙,而且電池出力變小之後轉速會忽快忽慢,很難持續全速運轉。

浮力不夠和動力不足也有關係,當我想用老舊的900mah電池提供充足電流時,就會顯得電池過重而爬不快但也慢不下來。

為了解決這問題,直接做一台新小三,翼展還是維持我喜歡的60公分,但翼弦加大一些來增加浮力,配上動力不足推動V120而被冷落的HP08S,希望能解決所有問題。

蒙皮還是1mm珍珠板,巴沙木當骨幹,根據過去經驗增加中央結合處的強度,特別是電池和橫梁根部結合的地方都有補強,翼前緣加了幾片骨架抵抗撞擊,另外就是折疊後的上層蒙皮需要強而有力的黏著,因此多了兩塊珍珠板增加黏合面積。這些看來都是小補強,但是沒做就無法耐摔,特別是我用保麗龍膠黏貼,然而珍珠板表面有點光滑,雖然黏得住但抗拉力不足,用力拉扯就會整片剝離,所以需要增加黏貼面積。

像是表面更光滑的OPP膠帶則是完全無法用保麗龍膠,雖然大台機子可用熱溶膠,但這種輕型機用熱溶膠很容易就超重,這時候只能用UHU POR黏膠,他有強力膠的黏性和彈性,但又不會溶解保麗龍,所以我的機翼後緣和副翼結合的地方就是使用POR。

中央最前端的龍骨非常重要,正面撞擊會集中受力於此,有了這根才能保護電池,這次把它崁入巴沙木內,如此便可保有平整的外觀。

馬達座依舊是1mm鋁板折90度直接黏在巴沙木骨幹上,因為馬達和翼面積加大的關係,不含電池重達63克,幾乎是藍三角包含電池的重量了。

接收機換用RX2636,他的自動回中模式和沒有三軸陀螺會是一樣的動作,期待有不同的手感。

翼骨本來用10mm高度由中央遞減至翼尖,後來發現中間太厚不好處理,把中央附近削掉3mm但保留末端厚度,沒想到這樣剛好把伺服機平整的崁入機翼,很有一體感。

依照直升機慣例這次改貼綠色,用顏色區分才不會用錯接收機參數。

第一次試飛終於覺得動力夠了,HP08搭配4025槳剛剛好,輕鬆就能投擲起飛,但RX2636的特性有點尷尬,要有陀螺感需要加大感度超過50%,但是這樣感度太高機翼很容易來回擺盪,調到不擺盪的時候又沒有陀螺儀的手感,隨時要壓著搖桿飛,不能保持姿態飛起來很累人。於是又換回RX2622。

至於動力則是有趣的經驗,本來想買華科爾20A電變,可是大家都沒賣了,於是買了一顆沒有標明多少安培的活力電變,還說V120也能用,沒想到剪開熱縮套管,裡面竟然和華科爾10A完全一樣,只有電線變粗而已,這10A夠力嗎?

說也奇怪,同樣10A,幾顆已放電到3.8V的電池仍然可以全速運轉,不再像先前那樣忽快忽慢了,看來這顆電變的韌體不一樣,或許是取消了低電壓保護,讓他的動力可以完全釋放,總之現在也只能這樣認為了。(對齁,Mini CP好像有這個改裝教學,有空真的要去研究一下)

綠三角增加的就只是副翼的面積而已,然而飛起來浮力卻大了許多,即使掛上900mah電池也能輕鬆漂浮。這天正巧遇到大風,微型直升機就算能飛也會很辛苦,正好把電池留給綠三角,隨便丟出去油門一加就直衝雲霄,航空界的紙片人果然不是蓋的,不管風怎麼亂怎麼吹,他就像刀片一樣劃過空氣,切出漂亮的軌跡。只有在慢速飛行的時候明顯感受到強風的吹襲與不穩定,還好在RX2622加持下,甚至可以幾近停懸的慢速前進,穿梭在樹林間,從眼前飄過。

我覺得飛機如果只在高空飛行就看不到精彩的動態,然而一般飛機慢速飛行又很容易失控墜毀,3D機能力雖強但也怕風,只有三角翼能動能靜,甚至可以像直升機一樣在我眼前飛舞,用這台來玩高速衝場和慢速進場真的很有樂趣,可以練膽也練技術,只不過玩久了免不了又掛樹,還好用力搖了三分鐘終於把他搖下來,而且一點損傷都沒有。

現在出門無風飛直升機,有風就飛三角翼,不管天氣怎樣,只要沒雨就能把電池放完,再也不怕風城的風了。

2014/06/24

回味數位單眼相機 Canon EOS 450D + Sigma 18-200mm OS

入手數位單眼相機(DSLR)已經6年,直到現在的每個周末仍然會帶在車上,隨時隨地想拍就拍,快門數五萬三,不算重度使用者,但一直持續使用著,目前仍是我生活的主要紀錄器。

最近有感於某些場合無法錄影,動念想換台可以錄影的DSLR,拍賣450D之前本想整理幾張漂亮照片來見證這台450D的美好,沒想到隨便挑就挑出一堆看了心曠神怡的照片,越看越著迷於DSLR的畫質與能耐,內心澎湃不已,更加確定下一台相機還是要DSLR,這絕不是DC、類單眼或是手機的花俏功能可以比擬的,心中有感特別寫下這一篇,順便回味他帶來的美好時光。

我的記性一向不好,一個禮拜前發生的瑣碎事情就很難記得住,更別提過去點點滴滴曾經湧現的感動、歡樂或幸福的畫面,沒有馬上記錄下來,很快就會被時間洪流給沖淡而消失無蹤。加上我的文思緩慢,周遭環境又很難用文字表達,因此最能記錄回憶的方法就是攝影(大部分人應該都是這樣吧)。

結婚前買了底片型單眼相機,老婆懷孕後買Hi8,捕捉很多家庭和小孩的成長點滴,只要翻閱相簿就能立刻喚回當時的甜蜜,或是回味、或是核對歷史事件,這些影像都是極其珍貴的資產,因為時間稍縱即逝,唯有影像能快速便利的記錄我們存在過的足跡,而且當我們觀看精彩相片時,能夠瞬間提高腦內啡的濃度增加幸福感,讓你忘卻眼前的苦難煩憂,對我來說這就是最強的心靈良藥,每當心情苦悶焦躁不安的時候,只要來上一帖,立刻排憂解勞,燃起生活鬥志,為下一場幸福場景努力奮鬥。

自從將底片和Hi8影帶數位化後,幾十年的歷程可以一次總覽,讓Windows螢幕保護隨機顯示照片更像是一台記憶訓練機,不斷攪動大腦回憶,找回失落的連結;也像是幸福提示機,天馬行空的提示各種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美好,每每讓人目不轉睛一直看下去,比電視劇更有吸引力。

不過同樣是影像,細節的刻畫和場景的佈置往往影響了感情的傳遞,自從入手數位單眼相機(DSLR)以來,過去生硬的照片便開始活潑起來,也更能抓到我想留住的畫面。

細膩的細節能讓人物主題更加生動、模糊的背景能讓主角更立體更突出、瞬間動態能讓故事感覺更濃厚,這些都是單眼相機的強項,雖然一般數位相機(DC)或是手機也能拍出一定水準的照片,但唯有DSLR能隨手捕捉決定性的瞬間而不是安排出來的橋段,只有DSLR能讓你輕鬆操控景深並且像奶油般把背景自然的抹勻,只有DSLR能讓你迅速開機→構圖→對焦→捕捉→再捕捉→一直拍下去。

手上一直都有另外一台DC隨身攜帶用來錄影或拍照,也用過類單眼,但是只要看到影像就能明顯分辨哪張是DSLR拍的,即使新一代的DC用了最新的影像引擎,顏色飽和度還是差了些,景深牽涉到物理特性根本不能比,拍攝瞬間照片也常常跟不上關鍵時間點,尤其最近越來越厲害的手機,只能用高速連拍的方法來截取一張完美影像,瞬間發生的趣事等你切好高速模式就冷掉了,然而在DSLR上面只要看對眼按下去就對了,不用切換也不用後製就拍得很好了。

Canon 一直是我最喜歡的相機,最喜歡他的發色,見識過其他品牌相機,有的樸實、有的濃豔、有的死板、有的做作,雖然各有擁護者,但唯有Canon的顏色看起來最舒服,白平衡最自然,濃而不艷、飽滿有活力,不必後製修圖就有很好的效果,最適合我這種不喜歡花腦筋處理的懶人,拍完直接存成JPEG就能立刻分享,省去事後用RAW檔調東調西,花時間、花精神、花電腦資源。

購入EOS 450D後更是被他的影像畫質給征服,當時市場一面倒的使用CCD感應器,唯有EOS大膽採用CMOS,初期還被其他大廠圍攻,說CMOS色彩黯淡畫質不佳難以成大器。殊不知CCD問題才大呢,CCD有熱雜訊問題,解析度越高越嚴重,尤其高ISO更是慘不忍睹,以至於實用ISO值大多落在200,好一點的能拉到400就很了不起了。 而EOS 450D則使用14bit A/D讓色階更完整,1220萬高畫素下更是一舉把實用ISO值拉高到800仍然保有純淨畫質,一台入門單眼就打趴其他CCD高端相機。曾幾何時,現在相機幾乎是CMOS的天下,過去那些攻訐言論現在看起來真是可笑。

雖然DSLR最大好處是可以交換鏡頭,但我買DSLR不是要參加比賽或是工作,純粹只是記錄生活點滴,所以一顆兼具廣角及高倍率的鏡頭才是我需要的,此種條件下只有18-200mm旅遊鏡適合我了。雖然CANON也有這個規格,但是風評沒有很好,C/P值不佳,加上預算有限,因此我選擇SIGMA 18-200nn F3.5-6.3 OS和450D組成我的旅遊相機,出門一鏡到底,從來沒有更換鏡頭,因此感光器也不會有入塵的問題。

單眼相機加上高倍率鏡頭真是如虎添翼,能夠快速地在廣角和望遠端來回切換,取好自己喜歡的構圖和重心,很快地就能拍出有故事性的畫面。這種便利絕非DC或類單的電動變焦可以比擬,尤其對構圖沒什麼想法的人特別有用,在觀景窗裡面馬上就能比較廣角和望遠的差異,或是調近畫面把雜物去除凸顯主題,或是改變畫面比重,或是縮小景深營造氣氛,這個過程只要幾秒鐘,熟練之後一瞬間就能完成取景,拍照變得直覺暢快,有如賽車手高速過彎那樣流暢帥氣,這種人機一體的感覺只有DSLR做得到,也唯有如此才能邊拍邊玩,而不是被器材羈絆,把旅行弄得像在工作那樣忙碌。

當然廣角端也是很重要的,雖然18mm(等效焦長28mm)算是廣角的入門而已,不過即使現在的手機或DC還是有許多機種沒有這種廣度。下面這張就是18mm拍出來的感覺,可以交代場景狀況,看到特殊畫面馬上調到200mm看個仔細(上圖),這樣就能把故事說個大概,回顧照片很快就能帶回當時的氛圍。

這支18-200mm鏡頭還有效果不錯的光學防手震(Sigma稱之為Optical Stabilizer 簡稱OS),因此我從不用三角架,靠一雙手走天下,即使夜間也是如此,這樣才符合隨身拍的精神,想到就拿起來拍。

像露天演唱會這種場合,即使徒手站立沒有依托,抓在手上依然可以直開200mm(35mm等效焦長為320mm)打到清楚的畫面,配合ISO1600,只犧牲一點畫質,卻可換來滿滿的回憶。雖然也會失敗的作品,但絕對足夠臨時起意的隨性拍照。

450D的CMOS感光器在暗處的純淨度真是無可挑剔,即使ISO1600,畫面的柔和度和滑順感還是遠勝DC的小感光器。

有了神兵利器後,帶著相機四處遊走,生活中的趣事或插曲都能漂亮的拍下來,旅行不只是到此一遊,而是四處探索,挖掘美好的事物。

通常買相機首先會比較硬體規格,若只看數字的話,一些高倍率類單眼的數據都很漂亮,而且價格又便宜,但是實際和DSLR比較過才知道,光是變焦取景的過程就把熱情澆熄一半,只適合拍風景或是到此一遊照,要邊玩、邊講話、邊追焦、邊構圖,兩者的實用性還是差一大截,記錄生活還是DSLR最好用。

延續過去經驗,買鏡頭同時也搭配了環形偏光鏡CPL(環形才不會讓對焦和自動測光失靈),因為在戶外陽光燦爛時,物體表面常有反光讓顏色泛白,有了偏光鏡才能濾掉反光還原本來顏色,最常用到的地方就是水面或海邊,有了CPL才能讓海水顏色真實的呈現。

CPL除了讓水透色外,天空也會更藍,葉子更綠,會這麼神奇是因為光線的反射淡化了原有色彩,偏光鏡本身並不會加深物體顏色,只是除去反光而已,只要是偏光式太陽眼鏡也有相同效果。

這就是為何某些人拍的天空特別藍,而一般DC卻拍不出來的原因。不過這就像戴了副太陽眼鏡,CPL會減少入光量,通常只會在陽光下使用,但是用過會上癮,包括綠葉、頭髮都會呈現更深邃的顏色。

CPL除了消除反光,某些時候可以反其道而行來增加反光,讓水面反射更強烈,強調反光效果。

EOS 450D原本顏色已經比一般DC濃郁了,但我喜歡鮮明亮麗的照片,將來回顧時也會充滿活力感,所以我習慣使用自設風格:

相片風格:標準

銳利度:3

對比度:+2

飽和度:+2

色相:0

平時都用這組設定拍照,這是我喜歡的顏色,比一般DC的Vivid(濃豔)強度少一些,顏色比較自然,不會做作。

除此之外,我另外會增加1/3亮度補償,讓相片看起來更明亮,有特別需求時就按住AV調整鍵增減補償量,非常方便。


在機器上自設風格和曝光補償會比回家再用影像軟體調整失真更少,因為EOS 450D具有14bitA/D,每個顏色都有16384個色階,但是存成JPEG後只剩256色階,所以在機身上調顏色可以保留最多的細節,除非你存成RAW格式回家再慢慢調也行,這是完全沒修正的原始資料,但是檔案大很多,很占記憶體。

如果有人覺得JPEG格式的256色階太少的話,那麼他的生活會是痛苦的,因為現在液晶螢幕甚至無法顯示完整的256階明暗變化,若我們主要觀看的媒介是螢幕的話,再多的色階也無法顯現出來!

至於拍照我基本只用光圈先決AV模式來拍照,決定好畫面取向後,利用光圈大小調整景深,快門則由機器自己決定,這樣適合大部分需求。由於這顆鏡頭光圈不大,平常大都開著最大光圈3.5照相,偶爾需要加大景深時,再把光圈調小就好了。

至於對焦則比較複雜一點,先說SIGMA 18-200mm這顆鏡頭。他沒有超音波馬達,所以對焦速度略慢(還是比DC或一般類單眼快很多),加上鏡頭長,所以對焦點在遠近變化很大的時候會有點剎車不及跑過頭的感覺,例如由很近轉到很遠的兩點變換時,焦距會落在第二點的後方一點點,這時再按一次對焦就能完全準確對焦,差異不會很大,但若要求細部畫質的話就要小心。相信價格多一倍的CANON鏡頭會更準,而便宜鏡頭只要養成習慣連按兩下來對焦也能解決問題,這就是生活的取捨與訣竅,不只相機這樣,生命中有太多取捨,也有很多變通方法可以達到相同目的,沒必要每件事情都要求高端配備。


相機本身的對焦也是一門學問,單眼相機使用獨立光學對焦機構,所以遠比一般DC或類單眼只分析影像來對焦的方法快很多,這也是非DSLR不可的原因。不過快歸快,複雜場景還是可能判斷錯誤,因為景深淺所以相機抓錯焦點就會讓主題模糊,因此我習慣只用中央單點對焦,半按快門對準目標後再移動角度構圖,這樣準確度最高,照完不用檢視相片也不擔心失焦,因此我在外面拍照都是只拍不看,回家撥放時幾乎都是可用的照片,這樣才能快樂旅行並且輕鬆拍照。

現在的新相機有許多自動化科技,像自動對焦、自動場景、人臉辨識等機能,的確越來越先進,而單眼相機也有它的限制,逆光、高反差、臉上陰影等,這些只需稍加注意就能避開,加上一點小技巧也能拍出一定水準的照片。

自動程序的好處當然是有的,但也有失誤的時候,若是本質已經很好,不必太多的加工就能使用,即使沒有先進科技,一樣可以拍好照片。基本上我的照片99%都是用AV模式拍的,需要控制快門速度時才用TV模式,從來沒用過自動模式,也沒用人臉辨識或人像模式,拍出來就夠好了。(事實上CANON的自動模式是無法套用自訂相片風格的)

說了這麼多,無非要傳達一個感想:影像感應器的尺寸就是成像的靈魂,他的大小決定相機體質,APS-C的尺寸算是經濟實惠的大小,全片幅太大鏡頭太貴,1吋以下又很難有漂亮的景深,手機或數位相機再進步、規格再強悍,沒有大片幅,畫質就難以突出。

最近想讓單眼升級錄影功能,發現一些新相機的規格的確很吸引人,像SONY RX10有等效24~200mmF2.8恆定光圈蔡司鏡頭,解析度和變形量都很誘人,然而一寸CMOS感光器還是太小,即使鏡頭解析力再高,感覺還是比不上我用老鏡頭拍出來的散景迷人。

我的相機主要用來拍攝家人,風景只是順便拍拍,照片最大的比重都是老婆和小孩的笑容,這些都存在我的個人檔案櫃裡(不給分享)。其實CANON最為人稱道的是自動白平衡AWB的功力,DIGIC影像引擎儲存了無數專業攝影師的經驗,讓AWB判斷出來的色溫和場景更接近專家的手法,也因此人像的曝光和發色更鮮活美麗,以前的人都說CANON適合拍人像,而我是覺得除了人像以外,連場景都特別美麗動人。

通常拍人像都會用大光圈來營造淺景深效果,不過那些恆定光圈鏡頭大多需要大口徑,重量重了攜帶不便之外,價格更是數倍翻揚。小品玩家不必這麼折騰,距離拉遠一點用高倍率來營造淺景深就好了。

高倍率還可以改變前後景的空間比例,表現出來的畫面有種令人窒息的張力。

高倍率最常用來摺疊景物,把距離遙遠的東西擠在一起可以把題材更加濃縮。

感覺我很常用200mm拍東西,拍遠拍近都很好用。

偶爾還能拍到意外的驚喜。

至於18mm也有其特殊的趣味性。

總之多用些極端變化,旅遊鏡也能做到近似專業鏡頭的質感,這是我的小撇步。

DSLR的另一強項就是閃光燈,即使只是內建閃燈也比一般DC更聰明更有勁,因為它會經由鏡頭感光器測光(E-TTL),閃到亮度夠了就停止出力,這樣可以避免閃光過強讓物體過白,主題也不會因為過度曝光減少立體感。

DSLR雖然重了一些,但是好抓好握好操控,耐壓耐操又粗勇,手持穩定度更是比輕量化的DC穩很多,六年來都是這麼揹著上山下海又出國,留下滿滿的美妙回憶。

過去底片機時代曾學人家買了幾顆不同焦距鏡頭,現場更換鏡頭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揹著出門也累人,平時沒用的時候都放在防潮箱,最少用的鏡頭反而最快壞掉,最貴的一顆超廣角變焦鏡大概帶出門5次光圈就合不起來了,原廠保固之後隔了一段時間沒用又壞了。這個教訓讓我知道相機不是放防潮箱很少用就會有新品的耐用度,畢竟機械的東西還是需要保養潤滑。像我這種從來不放防潮箱但是幾乎每周都會使用反而故障率小,因此機身從未故障失靈,只有鏡頭在去年底(用滿5年)光圈無法閉合,回原廠修理後就一切如常,繼續拍出一堆好照片。

這台450D從一開始就只用一顆隨機附送的原廠電池,而他從沒讓我擔心過,每次出門都能隨心所欲亂按亂拍,即使出國旅遊拍了再多也從沒把電池用光。統計起來,出國旅遊一天最多不會超過700張,即使在今年5月(450D用滿6周年)一趟雲嘉兩日遊忘記帶充電器,兩天拍了700多張照片,電池還有一格可用,真是相當厲害,比起一般DC只能拍兩三百張強太多太多了。

或許我少用閃光燈,或許是我拍完很少回頭檢視照片,所以才能拍這麼多,總之拍得無憂無慮才有爽度,不只事後看照片快樂,拍照的當下也充滿快感。

拍照另一爽度來自開機速度,基本上電源打開就可以開拍了。通常看到精采景象時,抓起相機同時拇指扳開電源,觀景窗對上眼睛就能立刻取景按快門,拍完也不用管他,30秒自動休眠,下次只要半按快門又可以繼續拍,所以我的電源開關通常整天都開著,到晚上充電時才把電源關閉,即使如此還能拍700張以上。

其實還有一些進階功能我很少用到,例如包圍曝光、包圍閃光、後簾閃燈等,有特殊需求時可以玩玩看看。

以上都是我個人不專業的心得,沒特別研究攝影技法,都是邊拍邊玩的感想,算不上專業,但對於入門或未涉足過DSLR的人應該還是有些幫助吧!

這裡的照片都沒調色或後製,頂多調整水平或裁切而已,全部保留EXIF資料,有興趣可以下載後用秀圖軟體觀看,尤其今年的照片也放了不少,可以看出CMOS感光器和鏡頭仍是完美無瑕的,有興趣可以到我的相簿裡面觀看,前面167張有按照年份排列,或是檔名上也有日期。

EOS 450D 集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