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04

我的 V120 人生

半年多沒貼直升機文,一方面是 V120 在我的調教之下已沒多少心得好分享,再則是成長曲線已趨於平緩,進步越來越慢。況且我不是那種追求完美的人,飛行只是靈魂的解放,完全沒有章法套路,技術和一年前比起來也沒進步多少,當然就提不起勁寫新文!

不過沒寫不代表冷淡,每個禮拜依舊熱血的飛個兩趟,一次帶上8顆電池,這可讓每台機子各飛兩次。因為對 V120 太熟悉、太放心,神經已經鬆到沒有半點牽掛,想衝就衝,要摔就摔,不想摔也摔,感覺摔機次數比以前有過之而無不及,一顆電池平均摔超過一次以上,簡直是摔到深處無怨尤,只因我摔不怕!

雖然有離合器加持,但也不是金鋼不壞,摔個十幾二十次多少會壞一兩個地方,目前統計起來壞最多的是主齒輪,摔久了齒輪會越磨越糟,哪天看不順眼就換掉(聲音太大、阻力太大)。其他零件如腳架、塑膠傘齒可以撐久一點,懶得換就硬撐,心情好就換。

不過最近手氣比較背,同一天摔斷兩隻尾槳夾,換個舊槳夾後又在飛行中爆珠,還是乖乖換一組新槳夾好了,倒是新的間隙比起兩年前的小非常多,看來操控精度應該會提升一些。


其他零件就少換了,像主橫軸,機身這種東西都沒換過,整體維修成本極低,所以現在不再那麼克勤克儉,該換就換掉。

雖然有人說 V120 零件不比 450 便宜,不過我覺得摔 10~20 次才換個小零件,平均摔一次5元10元錢會貴嗎?450摔一次雖然可以只花100~200元打死,但是馬上就要打包,回家還要花費許多寶貴的時間拆裝調教檢查,下次才能安心上路。而我的 V120 只要撿起來就能繼續飛,那種不被中斷的奇蒙子無價!

我自覺 V120 的問題都被我抓出來了,依照我的經驗來調校維護應該能飛得很好,不過好像還是很多人達不到這種輕鬆快意的境界,看看 RCGroups 上面的討論串就知道,到現在還有人被跑尾、傳動軸震動過大困擾著,當然還有更多人不滿於 1S 動力,認為 2S 才夠飛 3D 云云!

呵呵,這些早就不是問題,不過日常保養修復過程中仍然隨時要面對他!

跑尾不是華科爾專利,尾槳負荷不了的時候連 KBar 也會跑(只是出現時機延後很多),重點是尾槳出力如何調整到最佳位置,兩邊出風量要足夠但又不會重拖,還有拉桿活動範圍內也不能有干涉發生,此外把旋翼轉速拉高或是尾管加長也能提高效能。

傳動軸不必在尾管中間套一個軸承或銅套,只要傳動軸校正夠直、齒輪咬合均勻滑順、尾軸拉直、尾槳平衡做好,任何轉速下尾巴都可以不酥不麻,調得好甚至幾乎沒有震動!當然,沒有人會動不動就把稍微彎曲的傳動軸淘汰,彎曲的軸如何應付高速運轉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拉直,神功練成可是一輩子受用無窮啊。

至於動力問題,減摩擦、減接點阻抗、減重量,這樣就夠了,1S 也能飛得嚇嚇叫。同樣的,這些技法也可以受用一輩子,沒有解決問題硬是升級 2S 只是讓問題沉到水面下而不是真正消除,他仍會躲在暗處消耗你的戰力。

最近拍了一段影片,1S原廠馬達(重繞線),舊原廠電池(新的已不再粗勇),即使此時已摔得亂七八糟、傳動軸卡卡、轉動聲響巨大、尾伺服抖得不像話、尾管扭曲,1S 動力還是能輕快地翻飛,這就是我一直離不開 V120 的原因。

影片標題揭露了一個困擾我許久的問題:精度!

一直以來都秉持著荷蘭人的勤儉精神,能修決不換新、能用就撐著用,然而零件的虛位和間隙越來越大,雖然可飛但卻很難準確操控,特別是十字盤控制!

記得以前我還曾將 V120 降落在一根柱子上,曾幾何時,現在不僅很難控制定點位置,連高度都不易掌握,3D 都在亂飛看不出問題,可是像鐘擺的定點與回彈就常常控制不準,鐘擺變成畫八字。

原因何在?我認為大部分是螺距間隙造成的,因為塑膠十字盤摔不壞,用了兩年還在硬撐,球頭間隙大到全轉速會噴拉桿,結果反裝拉桿又能繼續用下去,只不過間隙就此越來越大,大到航線飛行都控不準!

最初的解決方法是加大指數曲線到 50%,至少停懸修正可以和緩一點,只不過操控感覺像是隔層紗,不怎麼稱手。於是換上子彈槳來壓縮螺距間隙,看似改善問題但卻留下不小的搖桿操控遲滯區域,飛航線還好但鐘擺就露餡了,很難準確地協調螺距與升降控制,反彈總是不順!

看看這段比較影片,老舊的十字盤上下盤大概有1mm的間隙,副廠金屬十字盤有點兩光整個盤都在扭動,到處都有間隙,看起來還是原廠的新塑膠十字盤間隙最小!

換上新十字盤後果然操控準確度大增,翻滾更綿密平順,動作自然多了。

只是滾珠軸承自然磨損會造成這麼大的間隙嗎?我認為產生十字盤間隙的主要原因是極限操控時的機械干涉!

過去提醒過大家把伺服擺臂移到最內孔,目的就是避免十字盤扭動過大時被主軸卡住,華科爾陀螺無法控制真實行程量,即使裝到最內孔(移動範圍最小),極限操作時十字盤還是會卡到主軸,長此以往當然會把上下盤擠出間隙。

VBar 可以設定行程量,但 V120 十字盤結構讓他無法達到 8 度循環螺距量,新的十字盤只能調到5度,先前勉強調到7度,因此也把間隙撐大。

副廠金屬十字盤的外轉盤直徑比原廠小一點,內盤又比原廠大一些,理論上伺服機可以用比較小的行程量得到較大的螺距,而我又特地把金屬框挖大一點,讓他可以比塑膠盤更傾斜,希望這樣能避免干涉,不過 VBAR 循環螺距還是只能拉到 5~5.5 度左右,再上去就會干涉了。

十字盤間隙當然還有其他因素,例如前伺服固定架軟弱因而受力就會搖動,所以老外喜歡換上貴森森的機身改裝套件,結構的確強硬了,但也更重了(網路圖片多陷阱,下面這個網站的重量比較就故意誤導,讓原廠機身裝上軸承秤重,但碳纖版卻沒裝)。然而重摔還是會扭曲變形,最重要的是看看那個價格,看完之後我馬上死了這條心。

http://www.xtreme-production.com/xtreme/index.php?main_page=product_info&cPath=159_372&products_id=7680&zenid=9a77519ac1a28cac88da78c45da23c33

另外也有特殊情形,像我這顆前伺服就是太老舊(可能4G6時代繼承下來的),伺服機上蓋的開孔比新品大了0.1mm,雖然微小但卻能讓擺臂上下移動一個不小的範圍,換個蓋子明顯看出間隙少了。

換過新十字盤之後操控更直覺跟手,降落的時候終於可以聽話的穩穩滑回來。即使兩光的副廠金屬十字盤也比老舊十字盤準確多了。

原來一直都有這個問題在影響我的操控,難怪我的動作總是很難一致的重現,連續鐘擺很容易越跑越遠越亂,就是差在精準度上。

上面影片是用原廠馬達(重繞線),配上 760mah/35C 電池飛的,這是目前找得到的最佳 1S 電池方案,可以用到 650mah 的電量而且瞬間出力夠大。今年的原廠 600mah 電池出力和實際容量都變小了,只能用出 500~550mah,飛起來比較沒力,而且持久性也差很多,幾個月就開始衰退,難以承擔重度 3D。因此我手上6顆 1S 電池是三顆 760,三顆老原廠,老原廠都超過兩年了還是很有爆發力,雖然偶爾過放或放太久,性能也只稍微衰退。

其實改了 GY280 之後,我的機子重量又回到 80~82 克,加上電池將近 100 克重,若是 760 電池又要多加兩克,早已算不上輕盈,但這重量是還是飛得很有勁,這樣的性能飛 3D 更增添一分優雅,也是我最喜歡的配置。

當然我也有一台 2S 機來做為對照組,這台 2S 被我冷凍超過半年,改裝之後就很少飛,零件都是舊機升級到 02S 新裝上的,所以虛位很少,當初總覺得這台 2S 飛起來特別準,後來才發現是零件間隙在搞鬼。

不過 2S 終究還是強過 1S 許多,尤其是做 3D 特技動作時可以維持高轉速,另外 5V 電壓讓伺服機運轉更快速,因此動作打起來更加迅速俐落,手感更接近大機,若要進階練習確實比 1S 更適合,但休閒飛行就不用多花錢,拿 1S 來玩最愜意。

進步緩慢的飛行技術,每次飛行內容都差不多,久而久之已無當年的熱情,直到我在 RCGroups 上面看到一組照片,原來不是只有特技會讓人開心!

http://www.rcgroups.com/forums/showpost.php?p=29667407&postcount=14845

在幾千公里外的歐州看到國旗升起,而且還飛揚在空中,那又是另一種悸動,真的非常開心!興奮之餘忽然驚覺,原來我有這麼棒的技法,過去這些時間都沒有好好利用,只做了幾個自用頭罩,可惜了。

於是動念設計新的頭罩,只不過網路上再怎麼看還是那些令人頭昏眼花的複雜塗裝,只有花俏卻少有主題,就算模仿也提不起勁。

過去曾經試過螢光噴漆讓發色更鮮明亮麗,可惜噴墨投影片的附著力欠佳而無法廣泛運用,於是實驗噴墨印表機的發色,將來盡量使用鮮明容易辨識的顏色來塗裝,看看能否趨近螢光噴漆的色調。

顏料的發色靠吸收光線來顯色(減色),這和螢幕的自發光相反,所以看起來總是比螢幕上看到的顏色暗沉,實際比對起來只有黃色和橘色最搶眼,其他顏色都不如白色明亮,未來的塗裝色調需要特別注意這一點。

終於發現我的黃碳纖頭罩不是最亮眼的,馬上改成橘黃色,果然增亮一個等級。

雖然白色塗裝最明亮,但是看到我做過的雷虎小組塗裝,是很亮但總少了些設計感,忽然想到 ROCAF 不是有個最有特色的太陽神塗裝"馬拉道"嗎,還贏得世界最漂亮 F-16 的名號,想到這裡馬上動手!

說起來找靈感遠比起實際動手花費數倍的時間,想好之後很快就畫好了,可惜當時沒看到 F-16 尾巴的飾條,我是隨便找某一族漂亮的飾條就貼上去了!

看到實體後覺得還真不賴,那位中歐朋友看到之後也馬上做了一件新衣!

http://www.rcgroups.com/forums/showpost.php?p=29931913&postcount=15206

有新衣真的比較有活力,至少為不怎麼精彩的飛行生活增添一些趣味,這不就是我們玩 RC 的目的嗎!

我弄了白底和黃底兩種塗裝,還可以噴上銀色底漆,這樣就有三種變化了!

倒是這麼一來我的紅綠燈機隊只能靠主槳來分辨,一不小心就搞混了!

其實這四台 V120 早已搞得我分不出誰是誰,哪台出身自哪裡,發生過哪些事,反正漂亮的頭罩罩上去,每台看起來都很威啊!

最近開始為RC活動寫日記帳,不然隔一天就忘記花生蛇麼事,金害!

還好過去圖檔都在,重新整理一下 Film Canopy,看到這些經歷還是很精彩的,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玩玩去!

https://drive.google.com/?usp=chrome_app#folders/0BzUcKiic6VGbMHIyWS1mSkg3d2c



不過回味起來,最有特色的還是國旗頭罩,一眼就能分辨,雖然嚴肅卻又很有設計感,近看遠看都吸睛。


最近許多老外準備跳槽到 Blade 180,寄望新機能一舉解決 V120 的問題!

呵呵,是我的話絕不考慮,因為手上的 V120 各個都有不凡實力,加上 V 陀螺之後性能能差多少?最重要的是耐摔又容易維護,有此神機相伴,何需另外找麻煩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