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g7P6XWX23-O6vkc_HbYkkSjbBeTbSrWB_LDMC3XJo5hqu3zo8Fz1y6F1fwl7K77zQKlp8O9xvBV-NkamNKngqIKY3KVtrGMXhyb3Hu5zNDPuhs9VtQfZBxOb08r_MlPJf8C2qPwGutmR57/s1600/120731-1.jpg)
V120D02S 飛了半年多,從以前的文弱書生慢慢轉型到今天的性格猛男,越來越給力,越飛越快活,不知覺早已拋下 EP200 及 HK250 多時,野獸關了一年半還沒開閘,就算新出的 130X 都吸引不了我的目光。
反觀網路上數落 02S 文章不在少數,一般評價都說這台只適合有點基礎的入門練習機, 有穩度卻不夠跟手,沒動力也不能激操。
看到一些似是而非的流言蜚語,許多人還在困苦掙扎要不要轉換跑道,其實沒那麼糟、沒那麼難,稍微整理一下就很好飛了,不用花大錢改裝或是不斷升級,好好發揮他的潛力比較實在。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gtvtNIrOjheaAFGXPg8EfbBw11Gdk54uvn5gg7gDE9gFXBAWFungYMrjvVuBCb6VjT37GOBZQt0gurlve_WbfKgQgCLwoU0lrPzw4wQu4ZgXo7EmsNLVfBhA4tOTZ_WkxA8C6eyt9-mY_R/s1600/120731-2.jpg)
確實我剛入手的感覺跟大家一樣,還不錯的機子卻難登大雅之堂,動力不如人、三軸不如人、連自己力捧的耐摔度也沒多神奇。
看到一些似是而非的流言蜚語,許多人還在困苦掙扎要不要轉換跑道,其實沒那麼糟、沒那麼難,稍微整理一下就很好飛了,不用花大錢改裝或是不斷升級,好好發揮他的潛力比較實在。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gtvtNIrOjheaAFGXPg8EfbBw11Gdk54uvn5gg7gDE9gFXBAWFungYMrjvVuBCb6VjT37GOBZQt0gurlve_WbfKgQgCLwoU0lrPzw4wQu4ZgXo7EmsNLVfBhA4tOTZ_WkxA8C6eyt9-mY_R/s1600/120731-2.jpg)
確實我剛入手的感覺跟大家一樣,還不錯的機子卻難登大雅之堂,動力不如人、三軸不如人、連自己力捧的耐摔度也沒多神奇。
隨著我的飛行技術慢慢長進,開始練習後退飛行及激烈 3D 後,益發覺得 02S 的不足,嚴重的地方有三個:
1. 動力不足
2. 自旋不穩
3. 鎖尾不佳
與 02S 磨合半年後,直到最近才把所有謎團解開,雖然性能不至於突飛猛進,但已可納入一流飛行器之列了。
先看影片,這台是原版 02S,馬達、電池、槳、尾管、機身和腳架全部都原廠,只換了頭罩、傳動軸、尾管固定桿和尾鰭而已,動力感覺接近 Blade 130X,和一般人印象中的 02S 有不小的差別。
動力沒增加,噴度卻能增加的原因可想而知,不外消除摩擦並且減輕重量。
減重比較容易理解,換頭罩減1.4克、碳纖傳動軸減2克、換尾鰭減1克,即使額外加了一些腳架補丁和膠水,總起飛重量約 96 克,當然比較有力。
(華科爾 New V120D02S 規格標示終於誠實的寫下100克重)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jgllUQOYASsxUc8WQBTrpMEYSezCkwL9Sr0rGeiH-B08f5yTPaCaEl9yW4mShKSt6i9BBs4NggLrZYxXfnVq_NEp_0fDj30c4xPHXsVwZE5fFhHiiR8nVmqKqRTdnrXPwnnd7Kr3K8Bmun/s1600/120731-3.jpg)
至於減少摩擦力則是一門大學問,簡單來說,只要有接觸點就有摩擦阻力,而一點點微小的摩擦力只要乘以轉動速率,少則 4000倍(主軸轉速),多則數萬倍(馬達和尾傳軸轉速),可以想像影響有多大了。
記得以前曾經教過,先只裝尾軸,再裝傳動軸,再裝大齒,最後再連接馬達齒,每個動作都可單獨找出磨擦力的存在點,依序排除就能抓光所有 BUG。
但為何依照這個心法排除摩擦力後,還是沒有我的機子這種動力呢?
尾軸固定套太長會繃緊兩顆法蘭軸承造成阻力,那麼磨短固定套就好了。
B、C傘齒靠太緊有阻力,把B傘齒往機頭方向推到底就鬆了。
A、B傘齒夾太緊也會對軸承壓迫產生阻力,調整A傘齒位置就好了。
主軸固定套壓太低會對主軸承壓迫產生阻力,適當緊度就可以了。
馬達齒比較簡單,用看的轉一圈就知道間隙夠不夠。
大部分人都能輕鬆做到以上步驟,唯獨一個最不容易調整的地方漏掉了,卻是每台 V120 幾乎都存在問題的地方,那就是->主齒輪和A傘齒的磨擦。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hAk-pFKxfzvk9mD55HOop333Yc4NwZeSsLkIpaCeuDL-7kfAKT8_dETdf8-MBweDStjgK2AW693sjjBxsxoO08hqUq7vz4PJHAwbZguju32NtXcc45H18W3Q9_0iAYha0VQ57ZDFhlPQD_/s1600/120731-4.jpg)
V120 最讓人稱奇的地方就是在細小的方形尾管內塞了一根傳動軸,看起來精巧簡單的設計卻藏著不可忽視的問題。
A傘齒正確的安裝位置應該直接貼著小軸承(綠線和紅線重疊),如此才能準確的控制A傘齒和主齒輪的間隙。
然而有許多因素會讓A傘齒往主軸方向移動,因而和主齒輪間隙變小而產生磨擦力。
1. 為了讓A傘齒不要迫緊軸承而故意拉開的間隙。
2. 尾管太短造成傳動軸切溝 (黃線) 把A傘齒推離軸承。
3. 組裝時尾管未塞到定位(藍線),裝好之後尾管又向前擠壓到定位。
其中以第2點最容易發生而且最嚴重,只要尾管短了1mm,馬上產生巨大的磨擦力。
確認A傘齒就定位只是先決條件,位置準了調整主齒盤間隙才有意義。
檢驗方法也很簡單,合上主齒盤(不需上插銷),分離馬達齒,用點力量壓主齒盤轉動看看,如果有沙沙的感覺就有磨擦力。
根據我的經驗,A傘齒就定位後和主齒盤幾乎都存在些許磨擦。
解決方法還是用鋁罐做墊片,每片0.1mm墊在主軸軸承和主齒盤間,如上圖主軸軸承上就有一片。
墊完再轉轉看直到沒有沙沙感,通常墊一片就夠,偶爾墊兩片。
墊完有個小缺點,就是摔機比較容易掃A齒,因此墊越少越好,或者犧牲一點動力,讓它存在少許沙沙感。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jFDCi2eYClT0JPJ0NEf8_WwBb2lfsYflVUOyK0oL18ATUuBdzzvNY6Dayoee_lButu-TCaiKZqkMH9qJkGgN2ManYWrZLMWf3FXRo14H0kX_eSwSVxHO0d8DzZ6mpLUZPY64nlm9EN8uus/s1600/120731-5.jpg)
看到這裡磨擦力問題應該都解決了,加上機體減重的加持,每台 V120D02S 都應該有我的噴度!
最棒的是到目前為止都不需花大錢改電變、馬達和電池就做得到,原廠動力便足夠做一般 3D 動作。
自旋偏移問題主因可能是華顆爾程序不夠高明造成,但也不能忘記機械引發的問題。
1. 軸傳動系統不可避免會造成尾管扭轉,當動力由B傘齒轉到C傘齒時,負荷越大則扭力越大,只要尾管不夠堅硬就會順時鐘扭轉(從尾巴往前看)。
2. 接收機外殼和機板間有空隙,機板容易傾斜然而從外殼卻看不出來。
自從 V120D02S 的尾支撐換成 1.5mm 碳纖棒後自旋偏移問題少了一些,摔機後尾管也比較不會裂。
而我把尾支撐加長後效果更好一些,後段幾乎不曾裂開(都裂最前面),可以減少重負載時尾管扭動情形。
此外小心檢查接收機有沒有水平,不平當然自旋會偏。
最後還有一個小發現,重心偏後一點自旋比較不會偏移,很奇怪的方法,但卻有明顯效果。
調整電池位置就可調整重心,不過調多少要自己抓,正逆自旋都試,直到兩邊偏移等量就好。
影片裡面自旋很輕鬆,雖然繞久了還是有點偏,但已經比以往好多了。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iNtZyQ-tcnu8t61CsUNgz3cgow6SkshUNNuFLEv1Pn_kor0GDeuv1vL7F7mERCiG3ELKmwqSUQNx30Du12NOLDpM7Iq-_M2sO2QQkui1X-QCRPRA_DUeupg3RvaOZuezv7faK45pU3RHEk/s1600/120731-6.jpg)
最後是一直困擾我幾成夢靨的鎖尾,雖然 02S 已有系列機種裡面最強的鎖尾效果,但 3D 飛行時則不定時就會中招,只要快速後退飛行就得小心翼翼,隨時要有機頭倒轉180度的準備。
當然,飛洗碗公、後退八字這些動作時尾巴會滑溜角度不好抓,只是相形之下這些救得回來的都不算大問題。
以我 EP200 的經驗,尾陀螺感度若能拉高,鎖尾效果會變好。另外尾伺服速度太快容易金魚尾,則感度無法拉高。
依此原則試過幾種方法都沒有明顯效果:
1. 伺服擺臂加長:金魚尾變嚴重,感度必需降低,因此滑溜感沒有減少。
2. 換便宜的3.7克舵機:便宜的速度明顯慢了許多,結果反應太慢,變成鯨魚尾,慢速大幅度擺動無法消除。
3. 加長尾管:減輕了尾槳負荷,鎖尾效果似乎只好一點點,滑溜感依舊。
4. 加長尾槳:增加尾槳風量,鎖尾效果再提高一些,鐘擺時能提供更大出力而不擺尾。但依舊有些滑溜感,倒轉180度一樣會發生。
提高尾槳出力確實可以提升3D極限性能,滑溜感減輕了但還是存在,而且槳的比例比起450實在大了很多,因此更損耗動力。
最後無計可施下,還是擬訂了幾種不知有沒有效用的實驗方案,不然前途茫茫看不到未來,難道又要掉入無窮無盡的升級循環嗎?
幾種方案都蠻麻煩的,當然先從最簡單的下手,學亞拓在尾槳夾上加顆重槌。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gCCFTHI-OhwZLPZFWRhdd7sIMdIGjbVSUSx-1YQmDGOhkymztWbjMKaWL9C0gOUX459rUOdr2BqcpCn4sjp-_0z-Kkc_Y1EFrq3jqVH6K0U7qfj7bD3vrCmvgC6HLe6t2cZG461Hjrd36x/s1600/120731-7.jpg)
這重槌和主槳上的重槌類似但用法不同,主槳重槌是把槳拉回零螺距位置,但裝在槳夾螺絲上則會把槳推離零螺距,等於是幫伺服機推螺距。
結果呢?出乎意料的解決了尾舵滑溜問題!
加了重槌以後有金魚尾,陀螺感度從68降到58,原本以為這下一定更滑溜,沒想到竟然體驗到從未有過的尾舵安定感!
注意看前面的影片,高速後退尾巴不再左右飄,而是穩穩的保持角度。
以前洗碗公大概只能繞一圈角度就跑了,這是第一次讓我繞這麼多圈,而且圈子還能越縮越小,即使連續出力轉速減弱了,尾巴依舊聽話的挺在那裏。
非常神奇的功效,我想重槌主要效果是讓尾舵跳過虛位區域,當尾螺距由正向轉逆向時可以瞬間加速跨過,讓陀螺修正可以連續銜接,而不是在0螺距附近有很大空窗,陀螺儀發現不足才加大修正,時效上就差了。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iDqAztYpzbSq7BcZvKfQ8Vi2SuTx5hmc4Jtyl_lYmZQzI__5igKd8qYgLGK7hRgLQbHmB3ZPmRwuAgagt61M8uWmjVl7EvVuEwtERh4Lg1Q7RHKJPtXGhlwCUIsemisZv0-a5sVXJKyY9P/s1600/120731-8.jpg)
加重槌非常簡單,只要找跟長一點的尾槳螺絲 (Trex 250有1.4X10mm 的螺絲) ,中間套顆主槳螺帽就好了。
這裡嚴重警告,加重槌會增加傳動軸負擔,A傘齒更容易損壞,到底需不需要這麼大顆的螺帽還要再試看看,太重反而衝擊力太強,曾把螺帽再加高一些,試機時就把A齒磨光了。
至此 V120D02S 的大部分問題都解決了,而且原廠配備繼續用,只動到少許小地方,絕對是CP值最高最划算的方案啦!
至於耐用度大部分都不是問題,只要在草地上飛,主橫軸摔不歪、槳摔不斷,會壞的只有腳架、尾管、傳動軸、A傘齒。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hASLIfB1M_tUuaiI4UrzkRI4BTquSXzu1i2E_UvEZIgKMY3U-Bb7HfDlV0kuEUsotMEJo_h4Rf6hJhHRS0GYAslP4Io9xbif3w-X_db3rJkERKAPg45GyYP2Kr9cDUTfbj6tSD7fbi3yE-/s1600/120731-9.jpg)
怎麼沒說伺服機齒輪呢?別懷疑,我的 02S 從來不壞伺服機齒輪,或許是我把球頭鎖在最內孔的關係,摔機時力量靠近軸心,撞擊力量讓整顆伺服機脫落而不是掃齒。
現在最大問題就是A傘齒了,間細拉大以後齒輪不再齊根而斷,而是直接磨平,而且尾槳掃到草地馬上就磨光,消耗量很大。
過去因為鎖尾有問題而堅持不用 Slipping Clutch,因為這樣無法判斷是機子本身問題還是離合器滑動造成。
現在終於可以開始啟用無阻力的 Slipping Clutch 了!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iaL7wvQPx7WhlURpQuc90gPazUIaEci7lBcSAV7oMu9qfhxHtAznFXhTG1gR14kp6x8dKYZ3ar_R_CMy6YzOfmcJRBY7JXLL8vQV0XL1pM-tcvpiGYXaAr-OWQFec2xPndtz5SMcL8KkqQ/s1600/120731-10.jpg)
早期 Slipping Clutch 做出來的時候靠左右法蘭軸承夾住橡膠,那個方法有邏輯錯誤的致命傷:
不繃緊軸承則無法提供橡膠足夠摩擦力,但崩越緊則軸承轉動摩擦力越大->軸承更容易磨損->間隙越來越大->磨擦力越來越小。當初我也試過一次,除了摩擦阻力外,如何控制橡膠有足夠的摩擦力一直都是問題。
後來美國有玩家做套件販售,並受到廣大好評,我看了圖片也跟著做了一個,在同一顆軸承的左右兩側靠固定套把橡膠夾緊,這樣既能輕鬆控制磨擦力,而且完全不會有摩擦阻力問題。
唯一最大的問題是中間那顆固定環,要找顆螺絲鎖得進去,又不能突出固定套的外徑,EP200 的 2mm 內六角螺絲勉強可用,但高度要磨掉50%,結果只剩兩三圈螺紋,要不滑牙還真難。
我只成功一次,摔到尾軸彎曲要喬正的時候,拆開後就再也鎖不緊了,下次要好好拿捏螺紋深度和螺絲膠的用量。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iwhJ5WlRg6Mzl_tVhcDaM1d_kFxLhRa76GM1-P5A4vEnhDYjOo6-RTxFmL-6MWTa3-jDezyS0XGsmvfwjVhdOeHKoHFOgt9LQQFJGhOdXAvJ32sowNyN8p2OpNsigLAS_L80dT6xthMlEb/s1600/120731-11.jpg)
至此我的調機大補帖已經講述完畢,就醬簡單,沒多少花費,剩下的都是日常慣用調整手法,相信大家都能發揮 120 的最大潛能。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jQ2pzngNZcN82S5JKGwvK5l6u0QLHj7uv4kiz2BwDWBi2T1OwTkF8v6zlEC-N2pvZemx1xVXC8JRDN5DLFa586ru4EDuBvWQo2MPYkjbD9jokDg6D6A5DefrH1hfltG6TZ4huzCPKdr-Yt/s1600/120731-12.jpg)
倒是這週飛過張無忌的 Blade 130X,手感沒問題,就是動力柔柔的,怎麼 2S 比我的 1S 還弱啊?
另外幾位 120 玩家也是好學不倦,改電變改馬達改電池....,但機子還是不噴。
所以別再說 1S 動力不夠、原廠不好,問題出在怎麼調整怎麼搭配,一昧追求大功率大出力不見得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星期日在新竹看 M 大飛一刀未改的全原裝 MiniCP,那航線之優美一如他飛亞拓 450 或 500 一樣,雖然碳刷馬達動力很弱,只要不去逆天行事,依舊是一台很有樂趣的好機。
RC是拿來玩的,不是拿來嫌棄的,找到優點好好享受自然玩得開心!
接下來要好好享受玩機子的樂趣了。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hf1qUWtdLISnViwV3krGUK6fVoNmbba0jU26dKba8OUUDtxpmyMpb6NWkLwMdFjyTlqSBUAhVLlpKTmGfdPD5PE_gTefZTT9kLCiJ5lAYaQV8gPGLvhaaj5RfRaZb0VOAthW1oQ1RG9QDu/s1600/120731-13.jpg)
回覆
- 1樓ej大
自從入手D02以後到現在,看您的文章終於有一種原來自己也
這麼做過的親切感,特別是調整磨擦力那段。
我很不解為什麼您要把金屬傳動換回碳纖,雖然偷輕但材質上
真的對鎖尾有很大的影響。我甚至懷疑您的尾重錘,雖說有可
能如您所說可以穩定螺距,但小弟認為更大的原因是穩定轉
速。這個部份說不定用金屬傳軸就可以搞定而不需要透過尾重
錘甚至犧牲掉A傘齒的耐用度。因為碳纖在傳遞扭轉力的時
候,您也知道,會有一個延遲,尤其是尾舵有負載的情況。雖
然只是很輕微的延遲,但激烈動作的瞬間就造成了滑溜感。尾
重錘可能只是把轉動能量直接儲存在尾舵,進而分攤碳纖的負
擔。如果是金屬傳軸由於變形量小,動力傳遞較無延遲或許就
不需要尾重錘了。 - davidlitmanen 於 August 2, 2012 01:44 PM 回應 | 來源:114.34.216.62 | 刪除 | 設為隱藏
- 2樓那就說得通了,
金屬傳軸->太短鎖尾不夠
加長尾管得用碳纖傳軸,
碳纖傳軸->太軟鎖尾有延遲
尤其加長的碳纖會讓扭轉的楊氏系數降低,變得更延遲。
所以用加長的碳纖配合重錘解決負載延遲問題。
按照這樣推想,不如試試看自製金屬加長傳軸,拿掉重錘
以免掃齒怎樣。 - davidlitmanen 於 August 2, 2012 04:12 PM 回應 | 來源:220.132.236.75 | 刪除 | 設為隱藏
- 3樓大大給您N個讚!
不過可以試試看天X賣的一根30元的尾管,感覺比原廠的硬些又
稍長一點~雖說它軸心圓孔做的微微歪一邊沒有正中心點,小弟
裝上機子試飛感覺沒任何異樣 @@"
但是沒在齒盤上使用墊片就能感覺小傘齒咬合就有蠻大的間隙
了,那還需要墊片嗎 0.0?
不過尾管上面沒有任何螺絲孔,尾舵機座小弟改為使用塗抹薄薄
的3秒膠固定前後止滑,要拆的話敲一下就下來了,非常方便~
也能避免螺絲傷到尾管裂開軟掉。
尾管與小傘齒部份小弟找時間再來RCTW上PO圖說明一下好了
^__^ - zidane0623 於 August 3, 2012 03:08 AM 回應 | 來源:118.171.232.137 | 刪除 | 設為隱藏
- 4樓扭力的影響不是這樣考慮的,乍看之下轉速很高的確增減一圈
不會有什麼影響。但應該考慮扭力加減速所作用的時間,我相
信這個時間會拉的足夠長來影響出風量的穩定性。尤其是累積
扭變瞬間釋放的時候那個角加速度應該會去影響陀螺儀修正。
在這邊討論細節是不會有結果的,您以實際行動已經做了很多
了不起的驗證,後續的討論只是錦上添花,讓我們樂觀其成
吧。 - davidlitmanen 於 August 3, 2012 01:25 PM 回應 | 來源:1.163.81.131 | 刪除 | 設為隱藏
- 5樓真是精闢的討論!(怎麼沒"讚"的按鈕... XD)
對於鎖尾滑溜溜的問題,小弟相信ej大的實驗可行的,因為尾葉
片本身就搖搖晃晃的了,不知是不是在這出了問題!?
但同樣的機身只換顆RX-2636H-D後鎖尾果然脫胎換骨,其陀螺
儀設定都相同為70%測試下,2636H-D的鎖尾非常好、甩尾有頓
點,不像2622V那樣甩尾一下還會滑滑的,急爬升急降還能看到
尾巴在那左甩又甩的搖,真騷阿 XD 看似也是它的特色...
小弟個人感覺把尾葉片夾弄硬(別想歪),不讓它搖搖晃晃的可能
是比較直接的方式。 - zidane0623 於 August 4, 2012 12:40 AM 回應 | 來源:122.121.35.65 | 刪除 | 設為隱藏
- 7樓今天又試了一下,RUDD EXT旋鈕似乎會影響鎖尾性能呢。
原本是3點鐘方位,甩尾是直接滑過頭根本沒頓點煞車。
調回12點鐘方位甩尾就有噸點了。
2636H-D的接收似乎是已修正這種問題了。
它的鎖尾比較像4#6時代的鎖尾系統。 - zidane0623 於 August 5, 2012 12:16 AM 回應 | 來源:114.27.71.158 | 刪除 | 設為隱藏
- 8樓ej大,小弟反而比較喜歡2622V呢 ^__^
2636H新版接收,簡單講只適合新手,它的6軸功能在飛行中
打舵到底則會很緩慢的回正,操控性當然是比較輕鬆一點點,
雖說6軸陀螺很穩定但其中個人感覺最有用的功能只有定速而
已...XD,所以不建議大大入手2636H接收,會後悔的...畢
竟它沒有革命性的大改進,沒那個價值!
要入手新版接收倒不如直接入手XP12A來刷韌體比較值得,真
的! - zidane0623 於 August 6, 2012 03:19 PM 回應 | 來源:118.232.92.148 | 刪除 | 設為隱藏
- 9樓EJ大您好,跟您請教Slipping Clutch問題。
(1)請問"在同一顆軸承的左右兩側靠固定套把橡膠夾緊
",這
樣不是也會加速被夾那顆軸承的磨損?
(2)請問被夾的那顆齒輪,中心孔是不是要铣成正圓形,靠摩
擦力帶動固定件,再讓尾軸旋轉?
謝謝! - 於 August 7, 2012 08:42 AM 回應 | 來源:221.120.66.243 | 刪除 | 設為隱藏
- 10樓回復ej大大,沒辦法關其他三軸
或許小弟有筆誤…2636接收反而比較像2616v的進階
版。遇風有抬頭現象… - zidane0623 於 August 7, 2012 11:45 AM 回應 | 來源:114.40.51.119 | 刪除 | 設為隱藏
- 11樓謝謝EJ大的說明。
您說的致命問題,請問如果在clutch固定件鎖緊一點是否可
承擔部分向右拉的力量? - moli 於 August 8, 2012 08:36 AM 回應 | 來源:221.120.2.248 | 刪除 | 設為隱藏
- 12樓EJ大真有創意,第二個方法加一個軸承後不知道是否還有足
夠空間鎖固定件? - moli 於 August 8, 2012 01:07 PM 回應 | 來源:221.120.2.248 | 刪除 | 設為隱藏
- 14樓Z大
我原本也是對2636相當灰心 因為在飛航道的時 用副翼轉彎的話
會硬跟你搶舵修正 最近把十字盤gain 調到最小(七點鐘)發現 副
翼轉彎時 可以像2622一樣穩定了 惟快速前進時 機身還是會稍微
上下起伏(不知是否就是所謂的"抬頭") 也或許是昨天下午風粉大的
關係吧.... - TOMOI 於 August 15, 2012 04:54 PM 回應 | 來源:111.248.183.180 | 刪除 | 設為隱藏
- 16樓請問大大,最近拆修D02S發現這接收器,安裝位置水平或是
傾斜,都會影響到自旋的姿態,可否請教大大您這方面的意
見,謝謝您。特別是在安裝接收器該注意的事項。 - yufan0409 於 August 19, 2012 03:31 PM 回應 | 來源:122.121.191.16 |
| 刪除 | 設為隱藏
- 18樓ej大,我想我大概找到重錘穩定鎖尾的原因了。您是不是都
用後退飛行來測試鎖尾的好壞?
重錘使的整機的重心後移,而風壓中心仍然不變。對後退來說
這樣的流體力學會比較穩,但還不是在穩態。
詳細的解說我留在RCTW - davidlitmanen 於 August 25, 2012 05:51 PM 回應 | 來源:114.34.216.62 | 刪除 | 設為隱藏
- 19樓逛RCTW見到一連結,亞拓新款尾旋翼夾有一裝置叫做離心錘,可以
幫助降低推拉尾螺距的力道。見證原本的設計365g重的力道換上離
心錘後降到230g重。
http://www.rcmania.hk/thread-3132-1-1.html
真是無獨有偶,ej大的改裝看來不無道理。小弟拜服了! - davidlitmanen 於 June 11, 2013 08:46 PM 回應 | 來源:118.160.196.53 | 刪除 | 設為隱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