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使用了台灣人的配重法,雖然初步是有效的,但特效藥的負作用也很大,重槌會跟陀螺儀會互相干擾,嚴重時機子就像人在跳舞時腳在打拍子一樣抖著抖著,雖然不影響飛行動作,但是看起來就不舒服,看來調整重槌和陀螺感度也會是一門學問。
實驗過程還是秉持我一慣的風格,盡量使用回收資源,試過免洗筷夾在旋翼上(從mCPX的高速槳學來的),但效果沒變好,反而不好掌握平衡和重量。
最後選擇將重槌裝置在旋翼夾上,如此重槌不會增加主翼重量減低靈活度,而且可用更輕的重量達到重槌的效果。
但 V120D02 原廠槳夾有個90度的彎角,不容易固定延伸桿,還好我有幾個 4G6 的槳夾,可以利用搖臂的平面來固定,而 V120 的大顆球頭就拆摔斷的十字盤!(這些回收資源簡直是取之不盡啊)
把 2mm 碳纖棒削出平面,利用縫衣棉繩綁緊,用瞬間膠黏住就很牢靠了。
把 2mm 碳纖棒削出平面,利用縫衣棉繩綁緊,用瞬間膠黏住就很牢靠了。
不過黏貼之前一定要先量好角度,我先裝上主翼當基準線,對齊再黏就很準了。
最後再鎖上 EP200 的主軸固定環當重槌,可以隨時調整重槌位置,以找出最適方案。
至於重槌在旋翼之前或之後都試過,要改變也很方便,只要主槳反裝,發射機 PIT 反向就好了。
最後再鎖上 EP200 的主軸固定環當重槌,可以隨時調整重槌位置,以找出最適方案。
至於重槌在旋翼之前或之後都試過,要改變也很方便,只要主槳反裝,發射機 PIT 反向就好了。
最後定案把重槌放在前面其實另有目的,過去 4G6 就有旋翼相位不準問題,推降舵但主旋翼卻向左前方傾斜,拉升舵則向右後方傾斜,雖然十字盤動作正確,但主旋翼一直有相位落後的問題。
4G6 時代國外就流行開啟混控,把副翼和升降的動作混合,用意就是要修正這個相位差,希望搖桿動作和機體動作一致。
(小機子可以直接抓在手上開油門轉動旋翼,觀看主旋翼轉動平面是否正確,不用飛到天上也能看得出動作)
自從開始配備三軸陀螺儀後,任何微調都禁止了,更不用說開啟混控了,相位問題只能減少相位器間隙而已。
還好自製相位器可以旋轉,而 4G6 旋翼夾加上 V120 球頭長度有點不足,還不到中心點,但其位置恰好就在相位器修正角度的上方,如此搭配起來拉桿剛好垂直!
透過相位器的修正,這台 V120 終於沒有相位差,推拉升降舵時主旋翼平面就剛好在直軸上傾斜,打副翼也不會動到升降角度,算是額外收穫吧!
終於展開重槌的測試,實驗結果得到一個大致概念:
1. 重槌越重慣性越大,抗風性好但會干擾姿態變化,此時陀螺儀必須調小,否則旋翼頭反覆修正會像魚在游泳一樣上下起伏。
2. 重槌越輕則螺距置中效果越小,高速飛行時越易抬頭,前進飛行時升降舵不易控制精準。
3. 重槌只少量影響集體螺距,但不利於循環螺距的反覆變化,又因會把螺距拉向0度位置,表現在機身動態上會呈現一種特殊手感,機身傾向微持原有姿態,因此操作十字盤會有點遲滯,但放手後又穩穩的停著。
4. 重槌沒有增穩的功能,陀螺感度太小機子便不穩定,由高速剎車停止時總會搖來搖去,很難迅速穩定的停住。
有了上面的幾個條件,大概可以抓到一個折衷的最佳解,兼顧穩定性與操控性能。
最早把重槌放在 60mm 的位置,發現干擾太嚴重,陀螺感度調小又很難穩定飛行。
後來重槌約在 40mm~30mm 中間、陀螺儀感度約在 12 點鐘方向是比較堪用的結果,會被重槌干擾但可減輕抬頭發生時機,但操太猛還是會抬頭。
結論是這種方法有幫助,但無法恢復正常水準,僅能輔助無法全面代用,而且有種奇怪的手感,就看你喜不喜歡了!
還好重槌可以調整位置,風大時重槌拉長,風小則向內移,多少可以發揮功效。
既然重槌不是最好的方法,那麼還有其他方案嗎?治本的方法還是消除間隙,不得已的時後才用旁門左道的方法來化解。
這週遇到胡子大大,他的 V120 也改相位器,但最特別的是他用 4G6 的十字盤!
雖然這樣十字盤推動螺距的量會更大,不利於伺服機和解析度,但十字盤上用來固定相位的球頭位置卻比 V120 直徑大了好多倍,也就是說因相位器旋轉產生的螺距間隙可以大幅度減少!
如此一來不用重槌也可以飛得不錯,看他展示的航線飛行軌跡的確是這樣,這才是更好的方向吧。
當然除了重槌以外,改變翼形也是一種方法!
若在旋翼後端增加面積的話,靠風的拖曳力也能把旋翼拉回0螺距位置,也是一種辦法,這就靠大家一起實驗吧!
後來重槌約在 40mm~30mm 中間、陀螺儀感度約在 12 點鐘方向是比較堪用的結果,會被重槌干擾但可減輕抬頭發生時機,但操太猛還是會抬頭。
結論是這種方法有幫助,但無法恢復正常水準,僅能輔助無法全面代用,而且有種奇怪的手感,就看你喜不喜歡了!
還好重槌可以調整位置,風大時重槌拉長,風小則向內移,多少可以發揮功效。
既然重槌不是最好的方法,那麼還有其他方案嗎?治本的方法還是消除間隙,不得已的時後才用旁門左道的方法來化解。
這週遇到胡子大大,他的 V120 也改相位器,但最特別的是他用 4G6 的十字盤!
雖然這樣十字盤推動螺距的量會更大,不利於伺服機和解析度,但十字盤上用來固定相位的球頭位置卻比 V120 直徑大了好多倍,也就是說因相位器旋轉產生的螺距間隙可以大幅度減少!
如此一來不用重槌也可以飛得不錯,看他展示的航線飛行軌跡的確是這樣,這才是更好的方向吧。
當然除了重槌以外,改變翼形也是一種方法!
若在旋翼後端增加面積的話,靠風的拖曳力也能把旋翼拉回0螺距位置,也是一種辦法,這就靠大家一起實驗吧!
回覆
- 1樓ej大:
@@"我最近的旋翼研究反而是您文中末段提到的反向><,
我是把接近旋翼頭那端的旋翼斜切掉一小段,好減少旋翼靠近
機身產生的亂流,我自己試起來不管停旋或航道都感覺手感更
穩,不過那是我自己的手感^^",先提醒一下,有多餘旋翼想試
的大大再試,免得又害您毀了一付漿^^".(ps:我旋翼的切法,
可以從v100d03+9強化版影片看出) - ivanfly 於 May 25, 2011 05:51 PM 回應 | 來源:114.39.202.149 | 刪除 | 設為隱藏
- 2樓我的V120D01的經驗
我不確定是不是錯覺
往前直衝易抬頭
但如果加了點副翼或尾翼動作則不會
(也就是往斜前方衝刺)
FYI - Adam 於 May 27, 2011 10:21 PM 回應 | 來源:61.216.234.182 | | 刪除 | 設為隱藏
- 3樓昨天下雨不能飛
玩玩模擬飛行
分享一些照片
裡頭的F16及尼泊爾的Lukla機場是我另外買的第三方外掛
Mig21及海獵鷹AV-8是不用錢網路上抓來的
http://www.rctw.net/thread-175032-1-1.html - Adam 於 May 29, 2011 11:34 AM 回應 | 來源:61.216.117.60 | | 刪除 | 設為隱藏
- 4樓Hi EJ,
學你做了一個棒球帽攝影機
拍了一點v120d01的航道練習
www.youtube.com/watch?v=QwS44UXnmv8 - Adam 於 May 30, 2011 09:45 AM 回應 | 來源:59.124.167.223 | | 刪除 | 設為隱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