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台中人自然關心台中的各種建設,尤其近日頻頻出現在媒體版面的BRT更是我關注的焦點,BRT工程很亂沒錯,不過更亂的是唯恐天下不亂的媒體,和雙眼早被藍綠弄瞎的政治口水,當然牽涉到選舉一定是無所不用其極的嚴厲批判和護駕!
到底台灣人要膚淺到甚麼時候?到底台灣人的公民理性在哪裡?到底台灣人還剩甚麼能讓人感動或是讓人喜愛的地方?
一向往陽光正面思考的我實在忍不住不吐不快,一項公共建設不是只看小地方施工好壞、短時間塞車擁擠、爭論公車還是捷運、或是只管花多少錢而不管投資報酬率,隨口吐出的這些雜碎評論只顯出這些人的眼光短淺,要不是腦袋灌滿混凝土、不然就是刻意的詆毀攻訐,愈看越覺得台灣人不可愛了!
雖然我學的是管理,但是工作都和交通有關,也曾經做過工程標案,對於台中BRT也有所涉獵,在這裡抒發我的看法。
BRT是甚麼?
這是目前很夯的條目,自己上網查就有一堆,總之就是拿巴士當作捷運的載具,具有專用道路和優先號誌等提高行駛效率的方法。
研究BRT的同時也應該了解甚麼是MRT和LRT,MRT就是我們常說的捷運系統,LRT和BRT類似但載具是軌道電車而已,高雄正在興建中。
BRT是捷運嗎?
說他是捷運化公車也好,或是公車化捷運也行,反正就是拿巴士做MRT的事情,就字面意思來看,這不也是一種快捷運輸嗎!
BRT好還是MRT好?
各有各的好,應該問哪一個比較適合台中。
先不講好壞,就用日常例子讓你來選擇好了。假設你年收入約一百萬,需要開車去上班,那麼你會買國產車還是借錢2500萬去買台超級跑車來讓上下班更快速呢?據說MRT造價是BRT的25倍,工期是5倍,我想大部分人都很會撥算盤,自己的利益算的可清楚了,會選哪個答案心知肚明。
大家看到台北捷運的便利都一窩蜂想跟進,高雄乃南部重鎮當然也跟著做,只是建造9年營運6年還年年虧損,未來希望靠業外收入來轉虧為盈,即使人潮鼎沸的台北捷運也傳出年虧4億以上。這些經驗如過放在我們自己身上,你還會選MRT嗎?
其實專家們早就做過各種評估,MRT要回本是完全不可能的事,自己算一算就可以略知一二。假設台中藍線做高架MRT成本約500億(BRT的25倍),全程票價30元,每天6萬人乘坐(目前最高一天4萬人次),一年只有6.5億的總收入,可能連利息都不夠支付,更不用說經營管理費用了。
對成本和收入有了概念之後,再來比較BRT和MRT的差別會比較客觀一點。
那些吵著問:說好的捷運呢?這些人是敗家子吧,花死國家的錢不償命!
台中需要BRT嗎?
想要坐捷運的人看到造價應該贊成BRT了吧!
開車或騎機車的人可能會說BRT佔去一個車道造成壅塞!自從台灣大道慢車道變成兩線道後,基本的車道數並沒減少(只有少數路段因地形限制慢車道無法雙線),反而公車減班後慢車道越來越好走,改個習慣開到慢車道也不錯,按理說只有更加順暢而沒有影響原本車流才對,我猜反對的人大多是在施工期間遇到塞車,然後主觀的認為交通打結了。現在全線開放了,再去看看有沒有更塞吧!
反倒是BRT的工期很短,嚴格說起來單一路段的施工時間不到半年,比起台北的交通黑暗期短太多而且影響幅度小太多了,這不正是BRT的好處嗎。
那麼到底BRT對交通改善有沒有幫助呢?
依照台中市交通量成長幅度來看,台灣大道早就負荷不了了,現在不培養大眾運輸,等到車子多到爆炸的時候再來施工會更黑暗!
捫心自問,繁忙的都市不靠大眾運輸會是多麼難以通行呢?但若沒有塞車或是難以停車等等障礙,誰要去搭大眾運輸呢?
BRT有捷運那麼快嗎?
當然沒有,因為在平面道路上奔馳難免遇到紅綠燈,會慢一點,但因為有專用道路,基本上不受其他車流影響速度,但即使有也很有限,反倒是比起原本的公車可是快了非常多喔!
好了,以上是常見的一些膚淺誤解,BRT政策沒多大問題,會讓人詬病的都是執行過程,那這些帳要算在誰頭上?市長?交通局長?其他人?
你覺得市長會懂得BRT運作的細節?交通局長當過大學交通系主任,點子可能是他出的,但是執行細節恐怕也不是他想怎麼做就做得到的!
以我的經驗來看,政府發包的工程品質看運氣,好壞完全看廠商良心!
這是政府發包工程的宿命,因為政府機關不能篩選優劣廠商,只要資格符合、評選時說得天花亂墜、價格寫低一點就穩可中標,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有人考100分畢業,但是60分也可以畢業,你猜政府標案哪一種廠商得標的機會比較大?當然是那種極致精簡成本、利益極大化的公司容易出線!
那麼把標準提高不就好了?
說得簡單,但是標準提高到100分鐵定沒人敢標(而且也有圖利特定廠商嫌疑),提到80分就尷尬了,100分的廠商是比較有機會,但只有60分能力的廠商難道就此放棄嗎?當然會想盡辦法裝成80分的人,一旦這種人得標就換業主傷腦筋了,不僅得隨時緊盯著施工過程,還怕他做一半落跑,為了案件能順利進行,有時候還要幫他想辦法,最後工程完成了,但中間經歷多少血汗磨合,最終的品質很難保證到處都有80分,可以想像我們享用到的成果會是如何!
據說現在的公共工程老是被一些"風評"很多的廠商搶下,政府機關也無可奈何,驗收缺失一大堆,廠商只要針對被抓包的地方補救就好了,最後還不是驗得過,但是體質如何可想而知!
反過來站在廠商角度看公共工程!
一般沒有特殊性的工程純粹比價格,一堆人搶標的結果是價格爛到谷底,而政府的底價也越修越低,注定只能用到剛好及格產品,別奢望品質有多好!
就算有技術門檻在,為了避免綁標弊案,還要找到三家以上不同廠商才能開標單,特殊的獨門技術雖然可以特案提報,但有幾個公務員有那個膽識去說服長官、政風、甚至是議員質疑?而且最後還是價格標,就算技術獨特,在台灣只要有兩家競爭廠商在,很快就會把價格搞壞,落入削價競標的無限循環中!
後來政府為了提高大型公共工程的品質改用BOT或是評選標,BOT的弊端太深沉以後也不會再有,這裡就不提了。
評選最有利標就沒有問題嗎?雖說評審委員是從各種領域請來的權威人士,而且名單保密,但這裡的問題也不少,主要是不同領域的人可能不懂真正的專業難度,靠著幾張投影片和三寸不爛之舌,忽略自己的弱點誇飾自己的優點,很容易就騙過非專業人士,加上非專業評審的比重如果多一點,即使真正的專業評審知道哪家廠商比較好也無力回天!
還有,最有利標還是把價格列入評分項目,雖然看起來只佔20%,但是影響非常深遠,因為100分廠商肯定無法寫太低,而60分廠商勢必要用價格取勝,只要簡報時把專業技術說得天花亂墜(其實就是完全依照合約規範而已),其他80%評分和其他人不相上下,那20%就會是決定勝敗關鍵,9個評審只要有5個人把你排到第一順位就妥當了,最終還是60分廠商得標,無誤!
除了公部門與私部門的互相牽制外,現在的公共工程還多了一個變數,就是民意!
為了體恤民情,公部門盡可能滿足民眾意見,例如民眾陳情門口有電桿影響出入就會遷移,甚至隔著馬路的電桿正對神明廳等等也會想辦法挪開以敦親睦鄰!電線桿當然是裝上之後才發現有問題,但是驗收前又得遷移一次,額外支出費用在清單上是看不到的,要嘛廠商吸收,要嘛業主找地方彌補,除此之外最頭痛的問題就是工期延宕,這種遷延要罰廠商嗎?要怪政府嗎?小案件撫一撫就看不見了,但是重大案件就要申請展延或是變更設計,嚴重的時候連施工計畫、圖說、品質、查驗等文件都要修改,再經過層層關防確認,繁瑣程度非一般人可以想像,越大的工程越嚴重!
了解公共工程的難處後再來看台中BRT比較能體會施工亂象!
亂源在哪?我的看法是上面我講到的都有,連沉默的大眾都是!
一開始大家就知道工期有壓力,沒人有把握能如期完工,但是顧問公司樂觀的認為只要所有程序順利接續就可如期完成!
然而交通局卻又非常關心民眾意見,開了多次說明會,折衷一些建議,變更設計,於是越拖越久,加上各部門協調與一些專業工程問題,說好的招標公告一延再延,等到機電標發包完畢已經拖半年多了。最後所有人都面臨更加趕工的巨大壓力,就廠商而言趕工支出的額外費用有得討嗎?監造應該也被操到累壞了!而交通局則是被叮得滿頭包!
這些辛苦究竟是為了誰?還不是挑剔的民眾,施工前意見很多,施工後換沒出聲的人有意見!
這裡請不要跟我說政治,在台灣只要扯上政治就沒有是非對錯,專家只能被潑婦牽著鼻子走。
總之我給台中BRT打65分!
離滿分很遙遠,但是看到大家像螞蟻一樣忙忙碌碌拚出一點成果,給他及格多一點的分數!
加分項目:整體有創意、敢於挑戰艱難工程、重視民意
減分項目:工期過短、倉促上路、可能誇大成效
在BRT開始試營運的時候可能覺得這不過是快速公車而已,看起來沒什麼難度,怎麼有人把他當成多了不起的事情啊!
其實在專業人士眼中,台灣大道根本沒有執行BRT的條件,因為交通飽和、路幅不寬、網狀路口牽連難以執行優先號誌。
看看國外的BRT吧,大多設在路幅寬廣的地方增加車道不影響車流,交通流量集中在幹線上可以盡情優先號誌,錢多的甚至蓋高架專用道,以上BRT條件台灣大道全部都無!
所以BRT藍線才會這麼受到矚目,也成為各縣市參考的重點,因為大家都想發展捷運,但現實考量無法選擇MRT,若是便宜的BRT成功了,未來很多地方都會比照辦理!
有人說台中這是第三條BRT啦,前面的都失敗了,還有什麼好期待的呢?
號稱台灣第一條BRT在嘉義,連接嘉義市到嘉義高鐵站,過程坎坷異常,流標七次才勉強通車,系統沒有好好規劃,優先路口只有10處而且中間還穿插未優先路口,加上廠商能力問題造成優先效果極其有限甚至有反效果,所以交通圈都說嘉義BRT是個失敗案例!
台灣第二條BRT在台北大學周邊,只有6個優先路口,而且沒有公車專用道,照說不算是BRT,只有一家廠商投標,就是嘉義BRT那家廠商做的,效果有限可想而知!
這兩處BRT的優先號誌至今仍有兩個未解的問題造成績效不彰:1.部分觸動資料丟失 2.相鄰路口無法連動。
想想看,公車來了卻沒出聲怎麼進行優先控制呢?相鄰路口無法群組同動,前一個路口優先了,後面肯定燈號相反,來不及轉換反而會擋下公車,這樣的優先號誌怎麼會成功呢?(還好資料有時會丟失,號誌依照排程跑起來就會同亮!)
因為無解所以這兩個問題從未被公諸檯面,造成學術界普遍認為BRT優先控制在台灣很難成功!
這就是前面我講過的,公共工程品質看廠商良心,驗收過不代表沒問題,也不保證好用,重點是廠商是否有能力和良知!
現在知道台中市推動BRT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決心了吧!
目前已知台中BRT行控中心的光纖幹線還沒鋪好,各站只能單機運作,刷卡純粹刷進和刷出,無法計算里程金額,優先控制也只能單一路口測試而已,預計9月底才可能進行系統測試,估計整體驗收要排到年底了,還好沒有連線也沒關係反正不收錢,沒優先號誌也已經夠快了,就算將來沒優先控制恐怕也沒人知道,哈哈哈。
前面說過,台中BRT的成效可能被誇大,說什麼優先控制後就不會遇到紅燈了,其實這是不可能的!
道理很簡單,BRT車站與車站距離是固定的,加上專用道後,理論站間行駛時間是相同的,如果把綠燈秒數調好讓BRT車輛由A站一路開到B站,那麼尖峰時段怎麼辦?離峰時段又怎麼辦?因為路口號誌在尖峰和離峰時段會使用不同周期來調整流量,那麼BRT要怎麼優先呢?
因為BRT到站一定要停車,而一段綠燈時間絕對無法讓他停靠兩個站,可以預知最佳BRT行使方式就是一個週期跑一站。以尖峰時段週期180秒來看,最快就是3分鐘*20段=60分鐘,離峰週期120秒的時候是2*20=40分鐘,其中有的段距比較長,總行駛時間一定會更多一些。
加上目前都會路口過度密集而且呈現網狀關聯,所以牽一髮動全身,為顧及整體連鎖關係,不可能有多少優先秒數可以使用,不然會讓支道車流打結。
當然可能性不是沒有,用心把時制重整好或許能找到最佳解,但,60分和100分領一樣錢,誰會那麼傻!
結論:BRT不錯,但不是萬能,工程和營運的細膩度還需要加強!
最後還是強調一句:工程品質看廠商良心,如果遇到無良廠商,只能算市民衰,阿都標到了不然能怎樣!
後記:昨天看到幾乎每個人進出站刷卡都像在烤肉,正面刷不過換背面才過,聽說這就是上港有名聲、下港有出名的上市公司的傑作,哀,哀,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