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看我玩得很輕鬆,大小問題似乎從來沒有間斷過,而我只得一再地絞盡腦汁、實驗測試,才能找到解決方法!
上週匆忙把錄影筆綁在機身側面就開始空拍,影像模糊之外還出現S型曲線,一度以為是干擾造成。
後來終於懂了,因為這支錄影筆掃描速度極慢,當鏡頭產生高頻左右振動時,同一畫面掃起來就變成S型了,並不是干擾,而且從影片或直昇機械結構分析看得出來,震動只發生在水平方向,所以重點是防震而不是抗干擾!
最早想到的避震方法是用泡棉隔離,然而對這 20 克重的攝影機來說,泡棉還是傳遞了完整的震動力量,效果不彰!試了好幾天沒有進展,滿腦子在想各式方案,最後決定用橡皮筋綁,做了一個簡陋測試後發現效果很好,慢慢發展出這個極簡單又功效超卓的固定法。
我用兩根碳纖棒以橡皮筋綁在機身就行了,錄影筆只靠兩條十字交叉且有高度差的橡皮筋固定水平位置,垂直方向壓在腳架上的雙面膠帶,就像個攝影師站在直昇機外面空拍一樣!
為了平衡重量,左邊綁一支沒用的 GSM 天線,這麼簡單就解決了直昇機都有的惱人高頻振動,拍起來畫面清晰,再也沒有S型曲線了!
大清早在國稅局拍了 30 分鐘,雖然震動沒了,但機身動態還是不好掌握,時常左搖右晃、飛高又看不清楚水平姿態,以 RC 的靈活度來拍影片看了真的會頭暈。
暈眩中才想到積極改善機體穩定性,隨手找兩根買 52 送的練習架綁到左右兩側,這樣水平慣性增加、晃動少了、飛高時也可以清楚看見他的動態。
另外還在平衡翼兩端各加了 0.5 克的錫條,增加操控平順度,也把發射機伺服曲線拉更多,讓中央地區移動量更小。
就時想到台中市綠園道來空拍,這裡的地標會更顯著。
飛起來簡直像飛碟一樣穩,而且飛行動態看得一清二楚,讓我放膽飛到十幾層樓高,這麼遠也看得清楚,很難想像這是一台 40 公分長 280 克重的玩具小直昇機!
這句話幾乎都是路人問我的第一句話,我都回答:4000 元再加點小改裝,他們就會露出不可置信的的眼神!
影片開頭可以看到我和那個人一邊聊天一邊飛,他的朋友花了兩萬多買了一台,還在電腦上練了很久,結果沒多久就摔壞了,也沒我飛得這麼穩!聽著聽著心中泛起一抹自豪,這麼簡陋的設備也被我搞到這麼有價值!
雖然靜態像片看起來畫質還可以,但影片總是一頓一頓的很不順暢,彷彿我飛得很不穩,於是格放來觀察影片,差點沒吐血!
影片是 15FPS 沒錯,但幾乎都是連續兩張內容一樣,甚至連續三張,畫質嚴重灌水,一秒鐘只有 6 個畫面,而且間隔時大時小,難怪看起來很不順暢,除手震軟體也無法運算!
認清這些小 DVR 的面目後,看來還是要動用 NB 錄影,看來又有得踹了!
這禮拜還有一件大事,就是我訂了 60 天的 4G3 無刷組和金屬件終於到了。
大陸曾經有人說華科爾的電變具有自動判別 PWM 或 PPM 的能力,理論來說確實很容易,也很簡單,這樣就不用 FLEA 那顆貴森森的電變了(因為那顆是玩家買現成電變再加工灌新韌體再賣出來的,因此廉價電變才會賣到40幾美金)。
由於馬達為接地式輸出,所以我把伺服控制的 PPM 訊號線(白色)接到馬達輸出地線,結果:沒反應!看來這方法是行不通了!
上次用網路上找的 LAMA 轉換電路,雖然讓 ATTINY13 正常運作,然而華顆爾的馬達 PWM 控制頻率太高,訊號只有 1ms 寬,這個 LAMA 轉換器無法接受,看來還是想辦法讓我老哥寫轉換程式比較快!
解開疑惑後開始安裝,換無刷很簡單,連焊槍都不用,只要接頭插一插就好了,只有齒輪間隙比較難調,調好後滑順感比先前的強磁好多了!
金屬件看似很精緻,但拿到手上就發覺問題大了,橫軸間隙大得離譜,橫軸螺絲鎖緊後幾乎還有1mm的間隙,以至於左右槳夾可以上下移動,還沒裝就有雙槳了!
我猜金屬旋翼夾銑軸承孔時可能深了一點,總共四個軸承孔加起來就很驚人,塑膠件就沒這種問題!
解決方法是在橫軸橡膠和墊片間,再墊一層薄墊片,左右兩邊都要墊才會平均。
剛開始我把橫軸左右兩邊各磨掉 0.1mm,只是磨了許久才磨這麼一點,磨太深又怕螺絲鎖不到底,再則將來若買新橫軸還要再磨一次,最後決定自製墊片。
找遍手邊材料也沒有 0.4mm 厚度的東西,最後拿鋁罐罐底來剪,還要注意大小不能超過原來墊片,不然就直接壓到金屬旋翼頭了。
另外這個金屬頭拿到的時後,螺距拉桿頭就是歪的,原因是兩頭塑膠,中間靠一根有螺紋的金屬棒銜接,結果螺絲鎖進去時一邊深一邊淺,深的那頭頂到拉桿套,把它撐歪變形了,變型後就算拉桿頭塞進去也變得很緊,這也是我在 52 上看過的情形。
後來只好拆原來塑膠件上的拉桿頭來用!
裝好之後雙槳嚴重,調到像上圖這樣,左右拉桿差這麼多才沒雙槳。
此外十字盤稍微磨到拉桿,這就不管他了,磨合就沒聲音了!
飛起來感覺如何呢?
仔細調校後似乎螺距比塑膠件精準,所以高度控制更穩些,再來是馬達比較有力,好飛一些,其他則無太大感覺。
回覆
- 1樓E大 ,注意兩個金屬夾片的開口角度是否都一樣.
我曾經拿到兩個角度相差很大的. 因為拉桿兩邊長度差很多才不會高低槳.
最後用鉗子把角度差太多的那個給橋正.
另外橫軸間隙過大我原本也有用墊片,不過現在懶的用.
飛起來感覺差異不大.
無刷馬達的問題, 這顆內轉無刷有點不耐操,
我第一顆無刷馬達的磁鐵已經有點消磁(過熱),
所以啟動不易,須於低油門反覆拉放將轉速拉高後才能啟動. - yanher 於 March 23, 2009 12:55 PM 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