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10

090309 駕馭的滋味-52#OBL



一直以來,飛 52# 總是有尾巴鎖不住的隱憂,原廠主馬達都有點問題了,何況是改裝強力馬達後,尾巴突然轉 180 度更是常有的事!

雖然減少螺距、小心駕駛就能避免大部分甩尾情形,但螺距小了以後大動作做不來,有這個陰影在真的很難放心大膽飛!

上週已把 52 大致改好,就差尾馬達了。

本來想靠無刷馬達終結這個大患,並在網路上找到 PWM 轉 PPM 的原始碼和電路圖,並自製 LPT 線在線燒錄。

無奈技術、經驗、運氣都缺。
本來應該用 ATTiny13 的程式,結果我買到 ATTiny85,而且一波好幾折才把程式燒進去,但目前為止還沒開始運作,所以週末還是鎖定現有馬達的改善!


記得上週測試結果,尾馬達出力還不夠。
為此先把馬達線徑加粗,好像只好一點點,看來只好買一些大槳來試了!

看看一般直昇機的主/尾旋翼直徑比,大都接近 4:1 的程度,所以才鎖得住。
我的主/尾旋翼比為 37/8=4.6,加上這是固定螺距的直驅槳,本來螺距量就小,顯見尾旋翼直徑太小!

我用廣營的 4040 和 4025 來試,4040 應該屬於低轉速高扭力的槳,我把槳剪短後還是讓馬達燙到不行,看來不是風速不夠快,而是推力不夠大。


4025 則屬高轉速直驅槳,怕直徑太大把馬達燒了,我剪短一些變成直徑 92mm,試飛起來效果還不錯,大部分的甩尾情形都不見了,下次再試試看原始尺寸有沒有問題!



其實改裝並不容易,像這兩支槳孔徑都是 4mm,還好上次曾經買過 4 轉 2mm 接頭,比起右邊橘色那支自己改的準確多了。

換大獎的確讓這顆小馬達發高熱,為此特別加強散熱,除了把原來薄鋁片折出來的散熱片用螺絲迫緊外,又加了一片散熱片,希望馬達不會燒掉。



星期六都在下雨,還好下午找到空檔,試了各種槳葉組合,最後還是 4025 最適合,而且我的散熱很好,馬達雖熱,但很快就散了,操10分鐘下來還不會燙手!

星期日早上天氣放晴,帶著自信飛 52,現在的 52 飛起來終於沒壓力了,在航道飛行時隨我高興催多猛,基本上不會失控,但仍有些許擺尾,這和簡易陀螺也有關係,應該是 52 的極限了!



看到上面這張照片才發覺尾管被我加長了好幾公分,雖然飛起來更穩,但重心偏後而且反應較遲鈍,加上這台 52 已經夠穩了,下次再把尾管縮短一些!

難得的是我的強化工程做得非常好,加粗的尾管非常結實,接點也非常硬實,牢牢的和機身結合在一起,過去惱人的擺尾現在幾乎消失無蹤,看來軟弱的尾管是 52 天生的問題,可笑的是我竟然到現在才發現。



一上午的風和日麗,一次飛個過癮,也把握難得機會拍一些影片紀念。

霎時發現,以前感覺很寬敞的這片磨石地,現在竟然難以伸展,2秒鐘就飛到盡頭,以至於飛到底時都要拉高,以免撞樹。

就這樣越飛越高,還好 52 有綿延不絕的動力,爬升時完全沒有降速的直衝天際,讓我飛到從前不敢跨進的天空。

而讓人信賴的尾舵更是飛遠飛高的功臣,因為遠距的視線並不是很清楚,大部分依賴手感和前進的動態來掌握方向,這台 52 讓我越來越放心,越飛越遠!




不過看多影片會發現我的飛行方式只有一種,就是一直往前飛,雖然有點無趣,但累積的經驗仍很受用,只要不亂做動作,52 就能在我手中自在的飛,完全沒有壓力!

對照今日的飛行,還是比先前更熟練、更能掌握機子的性能,一點一滴慢慢累積經驗,將來救機時才派得上用場!

下午風開始變大,為了把充飽電的電池放電,頂著強烈陣風,52#OBL 還是能飛,而且飛高飛快比較不受風的影響,只聽見電鋸的聲音一路鋸來鋸去。

這時發現 Normal Mode 開始不夠用了,油門 50% 的時後轉速太低比較難在風中控制,索性切 IDLE 來飛,這樣馬達轉速夠高,飛起來更好控制。

就在最後一顆電池最後幾分鐘容量時,有點輕忽把機子飄到頭頂上,轉頭過程有點不順,結果直接用機頭罩撞地,神奇的是只有旋翼頭架斷了、主橫軸燒微彎曲,其他一切安好,即使在 IDLE 下過了好一會才趕忙關電,但電變自動斷電,齒輪也沒掃,真是太神奇了。

回家分解整修,順便潤滑軸承,旋翼的平衡甚至調得比之前更好,半個小時就又生龍活虎了。



回覆

  • 1樓
    不错,这段时间我在练习模拟器,开始有点感觉了
  • kato 於 March 9, 2009 10:36 PM 回應 | emai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