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 4G3 還搞不定,但忙亂中還是熱血澎湃,因為 Fuel 讓我勾起許多回憶!
話說我不怎麼愛玩電腦遊戲,原因不外是太花時間、只想看華麗的畫面但電腦又跑不動,當然最大的阻礙大概是技藝不佳,自認無法過關斬將,反正不玩就不會有挫折。
會讓我動念的大概只有越野賽車了,原因當然和上面剛好相反,加上金牛座對駕駛總有一種莫名的適任感,所以我第一次玩的電腦遊戲就是越野賽車了,這大概是西元 2000 年以前的事了。
真正認真玩的遊戲就是 Codemaster 出的 Colin Mcrae Rally 3,當時還為了他買了一塊"高級顯示卡",那張卡讓我的各賽段成績提高至少 30% 以上,因而讓我霸占 CMR3 世界排名第一的位置,讓中華民國國旗飄揚在那些以賽車專長的歐洲國家之上。可惜當時沒把網站截錄下來,不然真的很爽!
當然,結果並不是我比較厲害,而是那張"高級顯示卡"搞得鬼,還有一個歐洲搖滾樂團的團長寫信來(他剛好也在衝排名)非常客氣的"討教"!
當然我有自知之明,爽過一個星期後,我把紀錄刪除,換來一點好名聲。自此之後,便開始鑽研真正的技法,想辦法讓自己的成績更好。
當時好玩的東西還有自己改塗裝,國旗是當然要的啦,這樣到國外註冊時別人才看得到!
另外就是台灣識別標示:Touch Your Heart!(這兩張僅存的遺照讓我找了兩天才翻出來)
當時幾乎所有賽車遊戲都被限制在車道內,對於可望自由的人來說實在不能滿足,在2001年出現了第一款可以自由奔馳的遊戲 - 1Nsane。這遊戲的場景可以無接縫的延續下去,只要車子跑得動,翻山越嶺隨你跑。
當然地圖不大,只要向著同一方向一直走,幾分鐘後又會連到地圖另一端,讓你跑死都看不到盡頭,這個聰明的設計在當時可說是前所未見。
雖然這小品遊戲在國內沒有造成轟動,但我個人非常喜歡這種自由奔馳的感覺,不要比賽隨意地亂跑,也可以心曠神怡。
說了這麼久,到現在還沒進入正題!但是在開始介紹 Fuel 之前,還要再講另外一個故事!
記得在很久很久以前 (2005年) 看到一張令人振奮的照片,一個全新遊戲已在開發當中,而那張照片真實到讓人信以為真。
在當時的擬真賽車遊戲看起來都還很假的時候,這個畫面給了許多人美好的期待,而且遊戲號稱地圖幅員比"巴黎-達卡越野賽"還廣闊,沒有既定道路,讓玩家自由奔馳!
看過這照片後的確令人神往,所有的景物都是獨一的,不再是死板的賽道了。
更令人驚訝的是畫面品質好到分不清真假,像這台福斯的 Touareg 越野車,就哈死許多人!
這遊戲叫做 Grand Raid Offroad!令人扼腕的是當時他宣稱只在 XBOX 上開發,讓不玩遊戲機的我空留遺恨!
扯了這麼遠!這是因為今天的主角 - Fuel,和這兩個遊戲有很大關連。
在遊戲性質上,怎麼看都和 1Nsane 非常類似。
而在實質上就是 Grand Raid Offroad ,歷經多年的開發,顯然公司出了些問題而轉手到遊戲元老大廠 Codemaster。
Codemaster 大概是賽車遊戲裡最老牌又最會做生意的公司,CMR一系列出到今年第七代的 Dirt 2,顯然對越野賽車非常拿手。短短一年內就把它上市了,但是改名叫做 Fuel!
遊戲地圖面積高達 14,000 平方公里,比1/3個台灣還大,而且各區包含不同主題,連大峽谷的"天空步道"都可以跑、黃石公園森林大火、水淹大都市等都有。地圖場景大到難以想像,因而設置了直升機轉運站,有台類似馬政府向國際要求可以吊重32頓的直升機,讓我們快速奔往"災區"!
因為有都市被水淹的場景,所以也可以吊掛氣墊船!
而氣墊船也是高速版本,才不會被水給沖走了,也才能在水都裡面快速穿梭。
當然越野的話還是要"大腳"才是王道,翻山越嶺進入災區無往不利!
可惜這是遊戲,沒法真的派上用場。但遊戲裡面有自動氣候產生器,可以隨機產生各種氣候,甚至連龍捲風都有!
除了天氣,還有自動的太陽月亮運行,可以從白天開到黑夜、到凌晨、到日出,而這過程大概幾十分鐘就跑一圈,可以高速過日子!
以前很納悶在這麼廣闊的地方怎麼跑,現在遊戲已經把所有問題都解決了,不僅操控容易、動態物理合理,還有當今世面上最強悍的路徑導航,讓我們開得既快速又不會迷路,果然是E世代的產物!
可惜的是 Grand Raid Offroad 當時計畫的巴黎-達卡賽事沒有收進來,沒有沙漠,連一台真正的廠車都沒有!
另外遊戲安裝時連 Debug 除錯器都幫你裝好了,只要簡單改幾行字,打開除錯器,所有關卡都可以迎刃而解,喪失了讓人可望破關的那種慾望。
不過對我來說還蠻適合的,這樣玩遊戲才輕鬆!
話說回來,這次水災真讓人覺得世事難料,但不管如何,暴風總會過去、太陽依舊會出來,路還是要走的!
回覆
- 2樓9600PRO 還是2003買的
哪還真是不少錢阿,E大你真會享受阿
看哪主唱果然是很客氣..哪你就跟他講,買一張9600PRO就可
以了 - a1987777 於 August 20, 2009 08:26 PM 回應